第三屆“紫金?江蘇文學期刊優(yōu)秀作品獎”|《雨花》文學獎(2017-2018年度)

(2019-05-20 16:32) 5633758

  近日,第三屆“紫金·江蘇文學期刊優(yōu)秀作品獎”獲獎名單揭曉,本屆共評出《鐘山》文學獎獲獎作品11部(篇)、《雨花》文學獎6篇、《揚子江》詩刊獎6組(篇)、《揚子江》評論獎6篇。

  為擴大江蘇文學期刊在全國的影響力,繁榮發(fā)展江蘇文學事業(yè),2013年,在省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江蘇省作協(xié)設立“紫金·江蘇文學期刊優(yōu)秀作品獎”,對每兩年發(fā)表在《鐘山》《雨花》《揚子江》詩刊和《揚子江》評論上的作品進行評選。這一由江蘇省四大文學期刊評出的獎項,設立以來推介了一批優(yōu)秀作品和優(yōu)秀作家,不僅彰顯了刊物的文學品格,對推動我省文學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今年是第三屆評獎,參評范圍是2017年-2018年發(fā)表在以上四大期刊上的作品。一起來看看本屆期刊獎的優(yōu)秀作品吧!

  本期推出第三屆“紫金•江蘇文學期刊優(yōu)秀作品獎”——《雨花》文學獎(2017-2018年度)獲獎作品介紹。

  今天依然準備了一些特別的贈品,敬請關注。

       評獎情況

  日前,第三屆“紫金•江蘇文學期刊優(yōu)秀作品獎”——《雨花》文學獎(2017-2018)的評審工作已結束,本次評獎以發(fā)表在《雨花》2017年第1期至2018年第12期的小說、散文、非虛構作品為參評作品,在紀律檢查委員會的監(jiān)督下,經過初評和終評,共產生6件獲獎作品。獲獎作品已在江蘇作家網完成公示

  終評評委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彬彬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朱   輝  《雨花》主編

  何言宏  上海交通大學文學院教授

  林那北  《中篇小說選刊》主編

  宗仁發(fā)  《作家》主編

  施戰(zhàn)軍  《人民文學》主編

  顧建平  《小說選刊》編輯部主任

  徐福偉  《小說月報》副主編

  魯   敏  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江蘇省作協(xié)創(chuàng)研室主任

  獲獎作品名單

  小說獎獲獎作品

  胡學文 《審判日》,2018年第8期

  王威廉 《地圖里的祖父》,2018年第7期 

  散文獎獲獎作品

  丁   帆 《丁帆專欄:山高水長 》,2018年1至12期

  劉   瓊 《姨媽》,2018年第1期

  趙荔紅 《立夏》,2017年第9期

  非虛構獎獲獎作品

  郭   平 《平沙落雁》,2018年第1期



        獲獎作品

  ★  小說獎獲獎作品  ★

  胡學文《審判日》,刊于2018年第8期 

  授獎詞

  在短篇小說《審判日》中,作家憑借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見,通過一場場虛擬審判,為我們構筑起一條通向人物生命存在的心靈隧道,讓我們窺見一個鄉(xiāng)鎮(zhèn)獸醫(yī)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際。他目光如炬,不動聲色地進入生活的幽微地帶,深沉地凝視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存狀態(tài),敏銳地捕捉到他們的精神困境,對迷失的靈魂進行冷靜觀察。作家著力探索現實、倫理與人性之間的關系,展示了文學敘事的精神擔當。

  作者簡介

  胡學文,1967年9月生,中國作協(xié)會員,河北省作協(xié)副主席 ,河北省文學院專業(yè)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燃燒的蒼白》《天外的歌聲》《紅月亮》《私人檔案》《漩渦》以及中篇小說集《極地胭脂》《婚姻穴位》《在路上行走的魚》《命案高懸》《我們?yōu)樗鳇c兒什么吧》 等多部。曾獲魯迅文學獎、魯彥周文學獎、《小說月報》百花獎等多種獎項。

  獲獎感言

  為什么寫作?寫作的意義在哪里?

  不同的寫作者會有不同的回答,而同一個寫作者在不同的時期也會有不同的答案。文學也因此而異彩紛呈。但我認為起點和終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寫作的愉悅。無論什么樣的寫作者,無論其作品是什么樣的風格,無論其在什么時期,都是如此。

  那樣的快樂多半是私密的,寫下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想出一個絕妙的比喻,那是耕種的喜悅。就如看著野草在拔節(jié)在生長,香氣襲人,蜂飛蝶舞?;蚺c心中的人物對話,那本來只是一個名字,但當給他注入血液后,他便有了相貌、性格、魂靈,他可能順從,也可能反抗,也可能與寫作者辯論。世上本無此人,是寫作者塑造了他?;騽?chuàng)造一個世界,那個世界有陽光有黑暗,有霹靂有閃電,也有風花雪月。那可能是令人向往的世界,也可能是令人畏懼的世界。

  寫作可能收獲甚多,也可能收獲寥寥,但我們愿意寫,正如加繆所言:文學不能使我們活得更好,但文學使我們活得更多。

  獲獎并非寫作的目的,但亦令寫作者欣喜。就如長途奔跑,口干舌燥時,別人遞過一杯清水,那就是充電,是鼓勵。體力略略恢復后,繼續(xù)向前,內心充滿感激。

  謝謝《雨花》把這個獎頒給我,讓我在停歇的片刻,回頭凝望。我和《鐘山》和《雨花》都頗有緣分。友誼是寫作者的收獲之一,在這方面,我是幸運的。我希望這樣的友誼相伴終生。

  王威廉 《地圖里的祖父》,刊于2018年第7期

  授獎詞

  王威廉的短篇小說《地圖里的祖父》,以祖父意外地出現在GPS地圖上這件事為發(fā)端,將時間和空間并置,對過去、現在和未來,對現實與科技進行了充滿哲學意味的深入探討與推演,書寫了“后人類”面對的科技倫理困境,并富有前瞻性地提出“科技現實主義”這一命題。通過這部作品,王威廉拓展了科幻小說的疆域,頗具探索意義。

  作者簡介

  王威廉,1982年生。先后就讀于中山大學物理系、人類學系、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中國作協(xié)會員。著有長篇小說《獲救者》,小說集《內臉》《非法入住》《聽鹽生長的聲音》《生活課》《倒立生活》等。曾獲首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獎、首屆“文學港·儲吉旺文學大獎”、十月文學獎、花城文學獎等。 

  獲獎感言

  領受一份文學獎,不僅僅是獲得一種榮譽,盡管文學的榮譽在今日變得稀薄而愈顯珍貴;我想,其中更重要的是一種根植于藝術與思想的認同。

  一部藝術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如何判斷它是好的、壞的還是比較好的,歷史上從沒有一個時代像如今這么困難。從文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生活的不同處境中,人們生發(fā)出的評價是如此不同,以至于褒貶都有些極端。我們當真失去了藝術的共識與審美的共鳴了嗎?我在長久困惑之后認為并沒有。我們只是在這個人類現實轉型的時代陷入了更深的孤獨,我們想更用力地跟我們的同時代人緊密生活在一起。這種情形下,并非每部藝術作品都能提供一個堅實的著力點。藝術作品就其本質而言永遠都是柔軟的,是流動的,是鮮活的,是拒絕完成的。我們需要回到文藝作品本身,就像我們必須脫掉鎧甲和放下鐵劍才能平和地審視世界。因此,作為作者我最感激的同道便是編輯,他們便是脫掉鎧甲和放下鐵劍的朋友,他們幾乎用本能嗅著、嚼著作者的文字,從而得出了好的、壞的還是比較好的結論。每個人的口味自然有差異,淮揚菜跟川菜肯定不同,但這并不妨礙味蕾的判斷。味蕾是整體,是融化,是緩慢,是豐富。味蕾不需要著力點,或者,味蕾本身就是巨大的力。

  《雨花》雜志對我便有著如此重大的意義,我的不成熟的作品在他們的味蕾分析中無所遁形,但我猜測,他們還是從中發(fā)現了一點與眾不同的東西,那便是一個作家對于世界的放膽探索。因此,這是一種鼓勵,而遠非加冕;這是一種認同,而遠非認可。

  是的,更好,在文學味蕾意義上的更好。

  也在文學味蕾的意義上,感謝《雨花》眾師友以及評委老師。


  ★ 散文獎獲獎作品  ★

  丁  帆 《丁帆專欄:山高水長 》,刊于2018年第1-12期

 

  授獎詞

  作家通過《先生素描》系列散文,對其一生中經歷的傳道授業(yè)的老師們進行追念和回望。他執(zhí)一支精妙畫筆,以豐富的細節(jié)和翔實的史料為支撐,為我們摹畫了一幅幅神采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卷。文章見心見才情,是至情至性的肆意書寫,亦是考據扎實的歷史追溯;見性見風骨,是對先生們高風亮節(jié)的深情仰望,亦是對“知識分子”這一稱謂群體回歸的熱切渴望。

  作者簡介

  丁帆,學者?,F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1979年以來在《文學評論》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四百余篇,有《中國鄉(xiāng)土小說史》等著作三十余種。 

  獲獎感言

  “龍噴雨花天作瑞”?!队昊ā纷鳛榻K的老牌文學期刊,六十多年來秉持自已一貫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藝術風格,刊發(fā)了大量的好作品,也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作家,作為一個散文創(chuàng)作的業(yè)余寫作者,能夠獲得《雨花》文學獎,是本人意外的驚喜,亦是我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莫大榮幸!感謝《雨花》雜志社的抬愛和鼓勵,吾當更加努力,不辜負你們的殷切期望。

  劉  瓊 《姨媽》,刊于2018年第1期

  授獎詞

  劉瓊的散文《姨媽》,以“姨媽”的三次婚姻為切入口,書寫一個中國女性大半生的命運遭際,亦讓一個家族的百年沉浮躍然紙上。作家以平靜從容的敘述筆調,直抵生活和歷史的雙重現場,展現人情冷暖與世事滄桑,以及特殊時代下的人倫道德。她的書寫,用語如璞,至誠至善,卻又深沉宏闊,蘊藉厚重,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女性書寫。 

  作者簡介

  劉瓊,博士,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作協(xié)小說委員會委員。獲中國新聞獎、中國副刊獎、《文學報》新批評優(yōu)秀評論獎、《當代作家評論》優(yōu)秀論文獎、中國報人散文獎等獎項。著有《聶耳:匆匆卻永恒》等專著。

  獲獎感言

  每個文本都有目標受眾?!兑虌尅纷畛跏菍懡o我其時才十四歲的孩子,我想通過文字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親人,記住一段時光。我坐在電腦前,他站在我身后,第一個讀者是他。剛寫兩段,孩子抗議說不好看,于是,我恍然大悟,一下子找到了敘述語氣。后來有朋友說是邊開車邊讀完全文,并記住了所有細節(jié)。我在心里默默感謝孩子和他最初的抗議。

  的,寫作對我來說是一種表達,我確實用它來調劑平庸的人生,來懷念易逝的生命,試圖來對抗這日益碎片化的生活。但所有的文字,哪怕它是我寫的,當它發(fā)表出來的時候,它就具有了公共性。因此,我特別希望它有讀者,有碰撞,有知音,我能由此體會到交流的快樂,能排遣一點點孤獨,能被理解,哪怕是絲毫,也是巨亮的光。人要過有光的生活,無論他(她)在哪個階段。

  因此,要感謝編輯的寬大,感謝讀者的閱讀,尤其要感謝評委的抬愛。你們讓我對自己的文字有了更多的信心。我應該多寫,寫得更好。

  趙荔紅 《立夏》,刊于2017年第9期

  授獎詞

  趙荔紅的散文《立夏》以柔美生動的景物描寫開篇,在其中穿插著作家關于文學、歷史、親情、人生等方面的思考,使人徜徉其中,如臨其境。文章構思精巧,情思舒展,表達詩性睿智,淳樸典雅,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簡介

  趙荔紅,現居上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就讀于復旦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分獲法學學士、文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現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副編審。作品發(fā)表于《十月》《花城》《上海文學》等刊物、收入多種選本。著有散文集《意思》《情未央》《世界心靈》,隨筆評論集《回聲與倒影》,評論集《幻聲空色:趙荔紅電影札記》。 

  獲獎感言

  我的獲獎散文是《立夏》。如今正好是立夏時節(jié),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中國的傳統(tǒng)時間,是循環(huán)往復的,寒極回暖,冬去春來,就像一棵大樹,枝葉生生落落,樹干則越來越強壯。如果說四月是女性的,陰柔的,未定型的;緊接而來的五月,則是男性的,陽剛的,立者正也,夏者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在五月,一切都豎起、挺立,力量回升,血脈擴張,萬物已悄悄做成了胚胎,一切都在生長、壯大。

  到南京來領獎,感到非常榮幸。這個偉大的城市,曾是許多朝代的首都,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歷朝歷代,多少文人騷客流連于此,多少詩詞歌賦贊美過鳳凰臺、石頭城,多少文章抒寫過秦淮人家、金陵子弟?就是當代詩人作家,也云集于此,其中不少是我效仿、學習的師長同道。能在文氣如此鼎盛的地方領獎,是我的榮幸,也由此心生慚愧,需要不斷學習和努力。

  進行散文寫作十來年,我一直奉行這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散文寫作,她是修辭,但不僅僅是修辭,她是貼著大地的行動,是抒寫生命、追求美善的實踐;散文寫作,具有最大的包容性,除了韻文之外,可以使用一切文體,日記、童話、歷史、筆記、小說手法,等等,都為散文所包容。而我的散文創(chuàng)作,追求一種高于云朵的輕靈,但她必須扎根于生命的土壤;追求不確定、敞開的文字運動,但其間有詩性的、想象的秘密連接;追求率性直情的表達,但文字要古樸而有余味,好似水墨畫的留白;追求感性的呈現,但須有詩與思的深度;追求自由出入典籍、信手拈來知識,但不堆砌文獻,而致力于呈現精神內涵。雖然我的寫作還遠遠不夠,但我會如西西弗斯,反反復復去推“散文”這塊大石頭。

  感謝《雨花》雜志發(fā)表、推薦我的文章,感謝各位評委的鼓勵。感謝那些經典書籍、先賢學人的日夜陪伴,感謝同道友人的閱讀切磋。尤其感謝我的父母、逝去的爺爺,是他們滋養(yǎng)、培育我一顆質樸的、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心靈。最后感謝我的先生,是他鼓勵我創(chuàng)作,維護我的心性,提高我的格調,同時,無論艱苦喜樂,都和我在一起。

  我祈愿,我的文字,能如“紫金”一般高貴典雅,如“雨花”一般瀟灑自由。


  ★ 非虛構獎獲獎作品  ★

  郭  平 《平沙落雁》,刊于2018年第1期

  授獎詞

  郭平在非虛構作品《平沙落雁》中,將斫琴名匠單衛(wèi)林的成長遷徙之路、人生選擇和他對于理想的堅守娓娓道來,氣韻雅致飽滿,況味寧靜悠遠。作品既是寫人,也是寫琴,既寫出了“人間的煙火、悲歡的交集”,也寫出了“超然物外的瀟灑、清淡閑遠的愉悅”。作家下筆如撫琴,飄逸灑脫,渾然天成,既見斫琴者精神履歷,亦見作家本人的志趣與性情。

  作者簡介

  郭平,1962年出生于山東濟南,江蘇鎮(zhèn)江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作家,著名古琴演奏家。著有《后來呢——郭平小說選》《巴厘巴厘——一個中國人的三十次巴厘島之行》《沒有封面的詩集》《古琴叢談》《魏晉風度與音樂》《投降》《鴻泥閣藏瓷》《印尼敘事》等多部作品。 

  獲獎感言

  我的寫作,主要形式是小說,偶爾也有一些評論類的。相比而言,虛構的寫作更讓我著迷。大概,這種寫作會更多地面對“新”的事物,它不是對既有經驗的紙上模擬,會見到更多的東西,有更大的創(chuàng)想、思考空間。

  我們其實都活在一個個的主題里,別人創(chuàng)造的主題,我們自己選擇的主題。這在成就我們的同時也極大地限制了我們。小說令我著迷,主要是想把這事想得明白一點。好像只有虛構之作更適合進行這樣的探究。至少,長于想像和創(chuàng)造的小說寫作可以給我自己一個騰挪之地。

  這次獲獎作品《平沙落雁》是非虛構之作。這樣的作品我以前從未嘗試過。寫完了,也不像寫完一篇小說那樣痛并快樂著。好像不太帶勁,似乎還沒怎么用勁,篇幅字數已經到了。這種輕松之得,可能是因為我太熟悉文中的主人公了,多年的好友,共同的愛好,幾乎不用任何采訪就可以完成敘述。某種角度上甚至可以說,寫他的生活痕跡也是在寫我自己的生活痕跡。

  我意識到,生活中我們選擇各個主題活著的情形遠比虛構寫作中的人物進行選擇來得普通平凡,卻也來得震撼。因為,這一切都是真的。

中國政府網 中國文明網 人民網 新華網 光明網 學習強國 中國作家網 中國文藝網 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國文化報 中國現代文學館 中國詩歌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 騰訊文化 中國新聞網 中國江蘇網 我蘇網 新華報業(yè) 四川作家網 《鐘山》雜志社 中國作家網 新華網副刊 新華網圖書頻道 新聞出版總署 中國詩歌網 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南作家網 廣東作家網 作家網 北京作家網 山東作家網 貴州作家網 中國藝術批評 中國文聯(lián)網 浙江作家網 上海作家網 蘇州文學藝術網 湖北作家網 遼寧作家網 河北作家網 中國詩詞學會 海南省作協(xié) 陜西作家網 江蘇文化網 鐘山雜志社 張家港作家協(xié)會 江西散文網 中華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網 福建作家網 鳳鳴軒小說網 百家講壇網 東北作家網 四川作家網 中國報告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