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青春是生命之泉的涌流,青年是文學發(fā)展的希望。江蘇作協(xié)歷來重視青年文學人才的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通過組織培訓、學歷教育、文學評獎、青年論壇等多種方式,幫助青年作家、批評家成長成才。2019年起,先后啟動兩輪“名師帶徒”計劃,推出“文學蘇軍新力量”“江蘇青年批評拔尖人才”等人才梯隊,進一步建強文學蘇軍方陣。省作協(xié)下屬四大期刊同樣把青年文學人才培養(yǎng)列入辦刊重點:《鐘山》舉辦全國青年作家筆會并聯(lián)合《揚子江文學評論》舉行揚子江青年文學季,設立面向全國青年作家的“《鐘山》之星”文學獎;《雨花》堅持做好“綻放”“雨催花發(fā)”欄目,承辦“雨花寫作營”;《揚子江詩刊》設置“新星座”“早知潮有汛”欄目,每年評選揚子江年度青年詩人獎,推出江蘇十佳青年詩人,舉辦長三角新青年詩會等青年詩歌活動;《揚子江文學評論》推介優(yōu)秀青年學者的批評文章,連續(xù)七年組織揚子江青年批評家論壇,2023年起,深入高校文學院舉辦學術工作坊……江蘇作協(xié)多措并舉,囊括新鮮“青年面孔”,凝聚青年文學力量,展現(xiàn)文學薪火相傳的獨特魅力,見證一代青年作家、學者的探索與創(chuàng)造。近期,江蘇文學以全新欄目“文學新火”,與四大文學期刊聯(lián)袂推介具有創(chuàng)作實力的青年作家、批評家。本期與《鐘山》雜志共同推出獲第二屆“《鐘山》之星”文學獎的青年作家——周愷。
周愷:眾生如苔
作家簡介
周愷,男,1990年生于四川樂山。2012年在《天南》發(fā)表小說處女作《陰陽人甲乙卷》。著有長篇小說《苔》、短篇集《偵探小說家的未來之書》《少年、胭脂與靈怪》。創(chuàng)作成果
周愷部分作品書影
獲獎情況
2013年獲香港第五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
2019年《苔》獲第五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作品獎、2019年探照燈書評人圖書獎,入選2019界面文化年度好書。
2020年獲第二屆“《鐘山》之星”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獎。
2021年《偵探小說家的未來之書》進入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決選名單。
授獎詞
第二屆“《鐘山》之星”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周愷
周愷熔峻峭的才華、先鋒的技巧與沉靜的耐心于一爐,長篇小說《苔》以光緒九年至辛亥前夕四川樂山一地的世態(tài)人心為描摹對象,以青年的激情重新追問革命的意義,致敬巨變時代一往無前的決絕與不為人知的堅守。周愷寫地方在世界涌入之時的羸弱與堅韌,加之以方言的表現(xiàn)力,更新了地方性寫作的美學空間。經由他的書寫,地方聲形俱在,兼具普遍性與象征性,成為認識中國的裝置,亦具備了解釋當下的可能。
精彩評論
詩意與B級片——讀周愷《偵探小說家的未來之書》
文 | 夏彬彬
“我睡夢與警醒的每一個瞬間/對應著那盲目的錢幣的另一個瞬間/有的時候我心懷愧疚之感/有時則是嫉妒/因為你置身于時間與它的迷宮,像我們一樣/卻一無所知。”
?。ú柡账埂吨乱幻队矌拧罚悥|飆譯)
如果事先讀過周愷那部橫空出世并一度成為現(xiàn)象級作品的長篇代表作《苔》,再來閱讀他的這本少作集,兩個文本之間所呈現(xiàn)出的極端差異或許會讓不止我一個人感到驚訝。與《苔》回到清末民初“寫地方,也寫地方在世界涌入之時的羸弱與堅韌”(岳雯語),重現(xiàn)一代青年對進步對革命的探詢追求、書寫家族傳奇不同,《偵探小說家的未來之書》內的十個短篇則更多地浸潤著作者在創(chuàng)作早期對實驗性寫作與現(xiàn)代性觀念的思考、探索與表達,更具鮮明的“早期風格”。
以本期《思南文學選刊》選載的同名小說為例,“我”與羅麗相識于九十年代的一次詩會,在此后漫長的十二年間發(fā)展出了一段時斷時續(xù)卻意味深長的羈絆。相識不久后,羅麗便放棄詩歌創(chuàng)作,轉而投向所謂“非虛構偵探小說”的寫作并大獲成功,她執(zhí)著地推演自己的未來并將它寫進自己最重要最宏大的一部作品,但最終被自身對預言的癡迷與時間所吞噬。小說的情節(jié)在乍看之下簡單得甚至可稱其為干癟,但周愷在極精煉的篇幅內用詩意為我們搭建起一座關于時間的迷宮。盡管已經預知到等待在這個迷宮出口處的是毋庸置疑的死亡,但身處迷宮內部,站在每一個明晰準確得似乎天真無邪的時間節(jié)點面前,我們仍覺難以撥開障罩于眼前的灰綠色迷霧,窺辨其背后“虛構”與“非虛構”之間微妙的一線之差。
與小說集中的大多數(shù)篇目相似,作品中隨處可見零星的詩歌文本。有膾炙人口的海子名作《黑夜的獻詩》、奧克塔維奧•帕斯的《驚嘆》,也有主人公創(chuàng)作的詩篇。而羅麗,僅有一首名為《詩和詩人的陰謀》的短詩可以作為其詩人身份的自證。“瘋婆子的哀傷,被閃電切碎,打鐵匠盜走一塊,鑄成的劍,由楚人買走,數(shù)年后,他橫尸垓下。”這里的“瘋婆子”是否是羅麗的自指?她是否超前意識到了自己日后的瘋狂并成功預言了自身與時間、與命運交手后的落???詩題中觸目驚心的“陰謀”二字,又讓兩千余年前的楚漢之爭與詩人日后的創(chuàng)作行為產生了共振,無論是恢弘浩渺的大歷史,還是個人的小歷史,她都編繪提供了一條新異的因果鏈條。“詩人總是被詛咒”,后文中羅麗如是說,這或許剛好可以為這首詩、也為她晦澀且布滿疑點的一生作一條帶有宿命論色彩的注腳。“是詩意指引一代人覺醒,也是詩意指引一代人毀滅。”(魏瑋、周愷訪談)
“作家是受難者的典范,是因為他既發(fā)現(xiàn)了最深處的苦難,又有使他的苦難升華的職業(yè)性途徑。作為一個人,他受難;作為一個作家,他把苦難轉化成了藝術。”(蘇珊•桑塔格《作為受難者之典范的藝術家》)縱觀這本小說集,周愷滿懷“理解之同情”地刻畫了一群懷才不遇的文學青年,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幫無望的人”,他們作為八九十年代文學熱潮的遺民,在世紀之交,面對退潮后的殘破圖景,站在歷史的廢墟上仍堅持無怨無悔地進行著寫作。在周愷的筆下,他們甚至是頗帶著幾分自戀色彩、以自身為代價扮演著“受難者”的角色的,比如《雜種春天》中的“我”,又比如《偽裝》中不斷變換身份且樂在其中但始終在寫詩的柳兆武,而《偵探小說家的未來之書》中用生命編織預言的羅麗自然也在其列。然而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于重重詩意的包裹之下、在種種荒誕虛妄乃至殘忍的表象之外,今時今日的周愷試圖通過重現(xiàn)當年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場來著意探索并究極追問的仍是這樣的問題:寫作的價值與意義何在?寫作的代價是什么?抑或是周愷自己曾試圖通過寫作來不斷追問的:我們自身“到底跟這個世界緊張到什么樣的程度”?馬泰•卡林內斯庫曾有過這樣一個論斷:“任何真正的先鋒派運動(新的或老的)都有一種最終否定自身的深刻的內在傾向。象征性地說,當再也沒有什么好破壞時,先鋒派迫于自己的一貫性會走向自殺。”(《現(xiàn)代性的五副面孔》)而這本小說集內所有的寫作者似乎也都給出了近乎一致的回答,那就是:它值得那“縱身一躍”。
蘇珊•桑塔格主張文藝評論的任務應是“削弱內容”,并“更多地關注藝術中的形式”(《反對闡釋》),而“談論風格,是談論藝術作品的總體性的一種方式”(《論風格》)。周愷的這部小說集可以用很多形容詞來界定,但我試圖用B級片來與之做一個可能會顯得簡單粗暴的類比。B級片,這種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北美院線“雙片制”下用來刺激正片票房的產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是小成本、套路化、粗制濫造的類型片的代名詞,但事實上,也正得益于其相對巨星云集的主流大制作而言的次要性,使得它更少地受到海斯法典的重視進而規(guī)避了審查,在批量生產嘩眾取寵甚至離經叛道的流水線產品之外,也意外地成為了先鋒理念、社會批判或技術革新的萌發(fā)地,諸多此后躋身主流商業(yè)片范疇的影片類型(諸如恐怖片、偵探片、黑色電影、科幻片)都多少不等地脫胎于此,進而形成了一種極富生機的獨特的美學風格。
拿周愷的這部短篇集與B級片作比,絕非意指其毛糙或套路化,而主要在于其儉省與生機并存的文本風格。B級片的拍攝受預算成本的制約,往往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依靠最高效的調度完成拍攝。周愷的敘事亦追求高效。在這些短篇小說中,他對修辭、抒情始終審慎,只追焦于那些圍繞寫作、詩性、哲思所展開的核心人事,少有枝蔓。以這篇《偵探小說家的未來之書》為例,他采用一種極為儉省節(jié)制的方式展開敘事,以素描筆法描繪這則謎題,由每一個不容置疑的時間節(jié)點與半明半暗的透視陰影勾連起羅麗撲朔迷離的創(chuàng)作人生?!栋酌尿_局》中有這樣一句話:“他對死亡的著迷讓他認清了自己的野心,他開始悶頭改寫那本記事本里的故事,他為它們增添了形容詞,以使它們看上去更像文學作品……”純粹依靠骨骼搭建起來的敘事或許會稍顯沉重冷硬,是充盈其間的諸種詩意賦予了它們玄秘的輕盈。
這是一個高度風格化的文本,堅固、冷峻、清醒、直接,充滿“汗血蒸騰的粗暴和渾濁”(何平教授語),或許還可以再加上兩點,體液橫飛與些許的厭女情色主義。個中也多少可以窺見到以達希爾•哈米特、雷蒙德•錢德勒等為代表的硬漢派的影子。除此以外,都市景觀、主觀敘述、非線性情節(jié)也是他們之間共同的特點。例如《偵探小說家的未來之書》這篇中著墨不多但令人難以忽視的城市符號——北京,它的象征意義此處不再贅述展開。又如,與《不可饒恕的查沃獅》甫一開篇為讀者呈現(xiàn)的時間真空狀態(tài)下的壓抑與逼仄不同,《偵探小說家的未來之書》體現(xiàn)的是一種流動的時間,且牽引出全文關節(jié)的日期也同樣意味深長——國慶日,而主觀視角的零度敘事給小說罩上了一層冷靜透亮(或許不無變形)的濾鏡。
所以,在羅麗最終寫就的皇皇十二卷的預言小說里(從開篇一九九五年十月一日到小說的終結日二〇〇七年九月三十日,恰好是整整十二年),一九九五年十月一日那一天北京長安街上的真相究竟如何,而她又選擇讓這一天以何種面目呈現(xiàn)給世界與歷史其實已經無需追究,就像在那部經典的黑色電影《夜長夢多》里,雨夜連車帶人墜河身亡的司機歐文•泰勒究竟是因何喪命一樣。時間是亙古虛妄的謎面本身,同時也是永恒的謎底。
?。▋热輥碓矗核寄献x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