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青春是生命之泉的涌流,青年是文學發(fā)展的希望。江蘇作協歷來重視青年文學人才的發(fā)現培養(yǎng),通過組織培訓、學歷教育、文學評獎、青年論壇等多種方式,幫助青年作家、批評家成長成才。2019年起,先后啟動兩輪“名師帶徒”計劃,推出“文學蘇軍新力量”“江蘇青年批評拔尖人才”等人才梯隊,進一步建強文學蘇軍方陣。省作協下屬四大期刊同樣把青年文學人才培養(yǎng)列入辦刊重點:《鐘山》舉辦全國青年作家筆會并聯合《揚子江文學評論》舉行揚子江青年文學季,設立面向全國青年作家的“《鐘山》之星”文學獎;《雨花》堅持做好“綻放”“雨催花發(fā)”欄目,承辦“雨花寫作營”;《揚子江詩刊》設置“新星座”“早知潮有汛”欄目,每年評選揚子江年度青年詩人獎,推出江蘇十佳青年詩人,舉辦長三角新青年詩會等青年詩歌活動;《揚子江文學評論》推介優(yōu)秀青年學者的批評文章,連續(xù)七年組織揚子江青年批評家論壇,2023年起,深入高校文學院舉辦學術工作坊……江蘇作協多措并舉,囊括新鮮“青年面孔”,凝聚青年文學力量,展現文學薪火相傳的獨特魅力,見證一代青年作家、學者的探索與創(chuàng)造。
近期,江蘇文學以全新欄目“文學新火”,與四大文學期刊聯袂推介具有創(chuàng)作實力的青年作家、批評家。本期與《揚子江詩刊》共同推出榮獲“江蘇十佳青年詩人”稱號的楊隱。
作家簡介
楊隱,1983年12月生,浙江溫州人,現居江蘇蘇州。文學碩士,作品散見于《揚子江詩刊》《人民文學》《詩刊》《星星》《雨花》《江南詩》《詩選刊》等刊。曾獲揚子江年度青年詩人獎,入選江蘇省首批紫金文化藝術優(yōu)秀青年、江蘇省作家協會第9屆簽約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江蘇十佳青年詩人”。
創(chuàng)作成果
組詩《散步記》刊于《揚子江詩刊》2018年第5期,榮獲第四屆揚子江年度青年詩人獎(2018年度)。
授獎詞
楊隱的《散步記》(組詩),出于日常,卻飛越于日常低矮的山巒,向往著星辰密布的高遠天空。他不斷提醒著自己的詩心,默然凝神于生活中的細小之物,以它們?yōu)樵c,盡可能向外輻射、擴張,開掘出遼闊無疆的萬千世界。這使得其詩兼有塵世之念和理想之神,并且,前者璀璨,后者質樸,兩者交融,相得益彰。為此,楊隱的詩擺脫了許多同代青年詩人的同質化傾向,獨特而豐富,充滿生機和可能。
組詩《燈繩》刊于《揚子江詩刊》2023年第2期;2023年,楊隱榮獲“江蘇十佳青年詩人”。
授獎詞
楊隱善于觀物。當他凝望對象之物時,一任思緒向外無限延展,向內深刻洞察,在時間變幻、空間交疊之際,寫下充滿影像感的詩行。這影像穿越喧囂,抵達靜默的旋渦,發(fā)出幽暗的回聲,又低徊往復,探問心靈的猶疑,質詢平庸的慣習。正是安寧與自省,這兩種在現代生活中難能可貴的品質,成就楊隱的觀物之思,亦成就其詩不同凡俗的個性。
代表作
母親的白馬
一匹絕對干凈漂亮的白馬。
眉清目秀,氣宇軒昂
脖子上戴著一圈鈴鐺。
它站著,一動不動
它的眼神透著一股子習以為常的冷峻。
它的四蹄修長
浸染著一層土色,這是長久圈養(yǎng)它的柵欄
帶給它的。
它的背上,一條深紅的
印有美麗花紋的彩緞垂掛下來。
它就這樣站在白色的水泥路上
兩邊是一壟壟菜畦
身后錯落幾間矮矮的平房,再遠處
是郁郁蔥蔥的山坡。
一個年輕的女人騎著它。
她的臉上笑容僵硬,帶著不熟練的青澀。
因為緊張,她的兩只手各執(zhí)一端
把那條紅色的韁繩拽得筆直。
我撫摸著它,這張泛黃的老照片。
我永遠無法再見到那匹白馬。
它在照片的景深里嘶鳴、踢踏
然后轉過身奔跑,消失得無影無蹤。
燈繩
我現在還能記起那一根
綠色的細尼龍繩,頂端扣著
一個黑色的錐形塑料蓋帽。
當夜幕降臨
幼年的我總是盡力踮著腳尖去拉扯它。
只一下,那盞老式的白熾燈
就亮堂起來;
再一下,旋又熄滅。
像一股魔繩
通過它
我們把光芒從深井中打撈上來。
起風的夜晚
灰白墻面上,燈繩晃動
仿佛柳枝書寫暗語。
又如同一個鐘擺,無限地展開
當它靜止,也是短暫的。
當你在黑暗中,僅僅
是握住它,就會讓你心安。
或者轉身離去
將一盞燈
獨自留在黑暗中。
彼時,我會一整天地盯著它看
想象電流在遠方不息的跋涉和穿越
想到世界如此神秘,充滿奇跡。
哦,這似乎預示了我的命運
——我曾多么渴望逃離
渴望有一天,能夠真正地扯亮
一盞燈,照亮那個清貧的家。
多少年過去了
就是這一根,我年少時
一再觸摸的繩子
今夜,出現在一個游子的夢中:
漆黑的夜晚,他又回到那間小屋
觸摸到那根細細的尼龍繩
緊緊拽住慢慢往下拉,一直等到
那啪嗒一聲。
松針在落
松針在落
像這個下午表盤里
所有的秒針在落。
一個下午
在松針的墜落中逝去。
然后是一整個白天
一整個黑夜。
在林中
遠近都是這樣的松樹,一個人
如果靜止不動
看起來也就像一棵樹。
這么多年
我早應該察覺,那些從身上
不斷掉落的松針。
它們多么纖細,纖細到讓你忘了
失去的,其實是一片片落葉。
它們帶著所有光芒的記憶俯身向下
它們堆積起來足以將你掩埋。
一個人的湖
它被死神的手指觸碰
所以,漣漪不息。
湖岸不高
難以確定,看到的
究竟是我的臉還是湖水的臉?
黃昏在一寸一寸地吞噬它。
少年時,我喜歡呆在這里
對著湖心的廢船出神
用碎石打出一連串漂亮的水漂;
聽大群大群的蜻蜓在桔子紅的霞光中
直升飛機般轟鳴。
我同樣癡迷于湖水撞擊堤岸的嘩嘩聲
仿佛湖底水怪在掙脫囚禁它的鎖鏈
劃開水波,向我而來。
好幾次,我拼命忍住跳進去的欲望。
現在,我已是一個孩子的父親
我仍然會回到這里
一次又一次,經過湖上的風也經過我的心
忍耐,因此變得可以接受。
而湖水一如既往,深沉、冷峻
無時無刻不在變幻
不停地捕獲,又交還出去。
人生的午后
讓灰燼一點一點來找我。
野蘑菇
杉林筆直、鮮亮,愈近
愈見其高。
新綠瀉下,如清漆裂帛
有嘩然之響。
于是,我低下頭
去看那一叢白色野蘑菇
天籟之物,如此靜且美
卻無人采摘。
孤獨,也從來都是有毒的
如是,它保全了自己。
空相框
不要試圖追憶。
空相框,并不負責解答。
它像一只空洞的眼睛
望著我
它對我沒有深深的恨
也沒有深深的愛。
我曾到過一個朋友的家
那滿墻的空相框
令人驚恐。
他卻不以為意:
“我只是為了
讓水在沒過頭頂前順暢地流走。”
作為生活的秘密水閘
空相框一直都在
不管你是否看得見它。
它永遠地帶走了一些什么
我們無法確定
那是不是值得留下,甚至
包括我們自己。
為了什么,我們看守著這水源?
深夜,當我突然醒來
又一張臉正在相框中消失。
鶴嘴錘
我是在冬天的傍晚
想起它的
為了修復一件舊家具。
在落滿灰塵的工具板箱里
在一堆鉗子、螺絲刀、卷尺中間
它顯得冷峻而孤獨。
我拎起它,分量著實不輕。
它長長的喙
伸向一段油漆剝蝕的老木,并開始
啄食那些躲在里面的蟲子
——幾枚銹掉的鐵釘。
一枚,一枚……
它有足夠的耐心,將它們
銜在嘴里,吐掉。
(似乎并不合它的胃口?)
我嘗試給它新鮮的
它又擊打著
直到將它們徹底趕進某個深淵
直到,大雪紛飛
舊家具像蘇醒的馬匹重新站立起來。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修好一件舊家具并不使我感覺快樂。
我看著這一把
被我冷落多年的鶴嘴錘
像看著這么多年我的徒勞無功。
我要搭救一只鶴
在鐵中哀鳴的那一只鶴。
我想救出它
讓鶴成為鶴,讓錘子成為錘子。
即景
霧靄沉沉
公交車站走來了一對婦女
其中一個在哭泣
她坍塌的身體被另一個
攙扶住
顫顫巍巍地前進
如同晃蕩的木桶不停溢出一滴滴水
然后她坐下
接過遞過來的紙巾
埋下頭繼續(xù)哭泣
那另一個就不再停留
也不言語
微微捏捏她的手
腳步很輕很輕地走了
沒有再回頭
我想到很多這樣無言的瞬間
哭泣和寧靜,陪伴和無能為力
像面對一條永遠流逝的河流
觀馬遠《寒江圖》
寒江在滑動,在一張
看不見邊界的宣紙上滑動。
一管釣竿如一支筆
深埋其中。
我見過這種空曠,在
孤立無援的寫作中。
枯葉蝶
它幾乎要騙過我了
但因為心虛,在我走近的剎那
突然飛走了
留下另外兩片真實的枯葉
將落未落
令人驚異的易容術。像一小塊
時間的灰燼
它在林間飛旋,隱身……
為什么不是一片新鮮的綠葉呢?
比起年輕
它似乎更信賴衰老——
這緩慢的接近永恒的最安全的方式
我知道,這只枯葉蝶還在暗處
試圖用身體的一部分覆蓋我
蒙塵記
白鷺嘶鳴,在人間的山谷
沿著雨水的藤蔓上升
又返身箭頭一樣落下
看哪,它站立的地方,連日來
小推車運來一斗一斗的泥沙
將河道填平
留下這殘垣斷壁:一條幾近斷流的水溝。
陰雨綿綿,難掩其頹勢
白鷺的鳴叫適時響起,短促、凄清
仿佛悲嘆與質問
它背對我,側身而立
環(huán)顧故園(我似乎好幾次見過它
在忘記憂愁的黃昏)
白羽,高腳,細頸——逡巡不前中
揮之不去的優(yōu)雅和哀傷!
這景象像極了老式話本中落難的小姐
它的美
與周遭的一切那么格格不入
旱溪
多么絢爛的午后,你裸呈自己
亂石壘滿胸腹
依然堅韌,棱角分明
造化參透的秘密,你已知曉
昨日,你的言語滔滔
使草木開口,說出梨花
而今日沉默,那些星星草
代替你在布道
我聽到春雨淅瀝,正在醞釀磅礴
我知道,你要回來
一程又一程的,從風中傳送
這訓誡,我將永世不忘:
“要背叛,但永遠不要,背叛你自己
背叛你的源頭”
提瓜記
她吃力地提著兩個西瓜走在路上
西瓜很圓,很沉
絕對是兩個很好的西瓜。
她緊緊手,咬咬牙
往前趕路。
她是歡喜的,但卻有眼前的憂愁。
人流中,呼啦啦的三輪車
一輛一輛跑過
她只是看看,就垂下臉來。
一只手在心里把為數不多的幾個錢
隔著一層紅色塑料袋
又捏了一捏。
那真實的兩只手卻快被拎袋勒出血來。
她換了個姿勢,把西瓜抱在胸前
加了把勁,又繼續(xù)往前
——她很明白這就是她逃避不了的生活本身。
懷抱西瓜的母親
她的艱難一如經歷又一次漫長的妊娠。
某個瞬間
她發(fā)誓要把這兩個西瓜扔掉。
她坐在路邊,擦著額頭的汗
恨恨地看著這兩個西瓜
她是在生自己的悶氣:
她從來沒有給孩子們買過這樣的
兩個西瓜。這么大,這么圓
一定很好吃。
她仿佛看見孩子們圍坐在一起
狼吞虎咽的樣子
鮮紅的瓜瓤沾滿下巴和嘴角。
她終于又站起來
跌跌撞撞,走走停停
像一艘淺灘里隨時會擱淺的小舟。
那是上世紀80年代,我的母親
剛剛從二姨家出來
手提姨父送的兩個西瓜
艱難地走在永興的老街上。
一個相對論的中午
灰塵一樣,這是我小小的愛
一個中午,我看著它們
在光線里跳舞
那么歡快,那么恣意,那么
不顧一切
像宇宙洪荒,那么多破碎的星球
在大爆炸后旋轉
牽引它們的力量,無限大
評論
評論家 / 劉波
楊隱的詩歌中有一些“在路上”的故事,他在日常記錄中所獲得的經驗書寫,有一些駁雜,但不乏生動感。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洞察到他隱秘的詩學趣味,對溢出現實生活之外某種神秘化情境的向往,這種超現實之感源于詩人內心的“漂移”。
詩人 / 小海
詩人不是象牙塔里的隱士,詩人在生活中體驗著普羅大眾的情感與訴求。楊隱有不少詩歌,抒寫了大時代中小人物的命運。字里行間,我們能夠感受到詩人的心靈顫抖。
詩人 / 思不群
楊隱的詩歌追求在一種純粹、簡練而又平和的語言背后,通過獨具個人匠心的意象的打磨塑造,在“天空的視網膜上”呈現出最為豐富的詩意。
詩人 / 蘇奇飛
楊隱善于從司空見慣的生活場景和日常經驗,提煉出深度的詩意,將之暗轉為超現實的形而上體驗。詩人從某個時刻、某個瞬間獲得天啟般的感悟,從世界的一道縫隙,洞察人的此刻存在的狀態(tài),這使得他的詩歌具有冥思性質和恒星般陰郁而孤獨的氣質。
詩人 / 郭幸
楊隱熟稔地使用象征,象征與言說幾乎成為詩人的某種寫作習慣。楊隱的詩有著狀物的外在形式。詩人常常在許多習焉不察的日常事物當中生發(fā)出詩意,有驚人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