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六人晚餐》將在5月11日上映,這部電影改編自魯迅文學獎得主、江蘇女作家魯敏的同名小說,由李遠執(zhí)導,曾獲得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編劇獎的梅峰編劇,竇驍、鄔君梅、吳剛、趙立新、張鈞甯等主演。北京晚報記者昨日采訪了這位被稱為70后作家代表人物的魯敏。
魯敏1973年出生在江蘇東臺,現(xiàn)居南京,任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她的小說《伴宴》獲得了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長篇小說《六人晚餐》獲2012年度人民文學獎。她的《博情書》、《方向盤》、《白圍脖》、《風月剪》、《逝者的恩澤》等作品都很受讀者喜愛。
在第11屆巴黎中國電影節(jié)上,電影《六人晚餐》不僅斬獲了評委會大獎,男主角竇驍更是憑借本片中的出色演出,摘得最佳男演員獎,包攬了電影節(jié)兩項重要大獎?!读送聿汀穼懥松鲜兰o90年代的鋼廠,社會變革下的云南重鎮(zhèn),兩個單親家庭六個主人公偶然的同行與必然的離散,相互間的靠近與傷害。卑微的親人們在茫然中渴求所謂的“成功”,試圖改變自己的階層與身份。
魯敏還向北京晚報透露,她近年在文學刊物《收獲》上發(fā)表的新作《三人二足》被知名女導演李玉和制片人方勵看中,已經(jīng)買下版權(quán),即將改編成電影。此外,她的新長篇《奔月》也將在今年下半年與讀者見面。
吳剛鄔君梅演得精彩
《六人晚餐》的電影類型是“青春愛情”,側(cè)重于兒女一代青年人的感情,但魯敏的原著小說更加豐富,講述了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故事。魯敏看過了樣片,與電影的制片人在成片后也有過交流。魯敏發(fā)現(xiàn)電影與她的小說相去甚遠,主要是年輕演員的敘事,讓幾位老戲骨施展的空間不夠大:“我想寫一代廠區(qū)人的命運,電影將它拍成了青春片”。
魯敏看自己小說里的人物在銀幕上“有點古怪的感受,起碼不是享受”。魯敏說,看的時候她手心里捏著一團紙,“不自然,心情復(fù)雜”。事后她問作家好友路內(nèi),去年底路內(nèi)的小說《少年巴比倫》改編上映,他算是作家中“被改”經(jīng)驗豐富的,路內(nèi)聽了魯敏的感受后大笑,告訴她這很正常:作家看自己小說拍出來的電影,都是神經(jīng)高度敏感的,會分外地挑剔。
《六人晚餐》劇組亮相今年4月的北京電影節(jié)開幕紅毯時,最受關(guān)注的明星不是男女主角竇驍和張鈞甯,而是因《人民的名義》里“達康書記”一角大火、電影中飾演竇驍父親的演員吳剛。
魯敏在采訪中說,她認為光看外形,吳剛并不適合這個角色,但吳剛出色的演技演出了這個全書最有戲的角色的內(nèi)涵。“吳剛的外形其實不太符合的,吳剛還是長得太帥了一點,丁伯剛這個角色原本是個酒糟鼻、邋里邋遢的。”魯敏看后卻佩服吳剛把丁伯剛身上的那種落魄和暴躁演繹得觸動人心,“他不僅僅被他愛的女人拋棄了,還被廠區(qū)拋棄了,吳剛把他那種頹廢的氣質(zhì)演出來了,比如他失憶之后的那一段戲,讓人忽略了他過于齊整的外形。”
飾演母親蘇琴的鄔君梅和兒子丁成功的竇驍是魯敏眼中最符合自己想象的兩個角色。“鄔君梅演的曾經(jīng)的廠花就是我想的那樣,但里面她的戲份還不夠多,也讓她這個演技派施展的空間不夠大。”魯敏一一點評到:“竇驍這個演員本身是很陽光、很洋氣的,但他在電影里還是很接近我心目中的丁成功的,他在電影里很街頭,很沖動。趙立新演得也很好,也是戲份太少了。”
因為父親熟悉廠區(qū)生活
魯敏做過許多職業(yè),這其間豐富的經(jīng)歷也給了她的作品以素材。在寫作之前,魯敏做過營業(yè)員、干事、記者、秘書、企宣等工作,她還在郵局工作過十五年,從事多年一線的手工勞動,她的作品中會寫到郵差、地圖、火車押運員等等。但《六人晚餐》這個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她的家庭影響似乎更大。
“我的父親是一個很大的廠子里的工程師,以前每年夏天我都會去父親的那個廠區(qū)過暑假,所以我對一座城市里重工業(yè)的廠區(qū)的氣氛和人們有比較深的印象。”魯敏印象中,廠區(qū)在上世紀末是個自給自足的小社會,有自己的電影院、學校、商店、游泳池,廠區(qū)的生活和文化,是一代人的青春和奮斗,如鄔君梅飾演的蘇琴就是那個年代的“廠花”,走到哪都是受人矚目的。
魯敏記得,一到傍晚下班后,廠區(qū)的人們就會在街邊支起一張張小桌吃晚餐,這代表著一種知足和溫馨。“這種氛圍給我很大的觸動,我一直想給他們寫一個故事。”魯敏看來,這些人隨著時代的變化,當年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了,他們不算是緊跟時代的一批人。魯敏尤其感慨由竇驍飾演的“兒子”丁成功:“這個人的故事應(yīng)該怎么往下走,他的青春和愛情應(yīng)該怎樣結(jié)束,也給了我整部小說往下走的力量。”
對70后一代不斷反思
70后作家大多已到中年,一方面創(chuàng)作力依舊旺盛,一方面創(chuàng)作水平日趨成熟,逐漸成了當代文學的中堅力量,在近些年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了井噴狀態(tài),如徐則臣、路內(nèi)、阿乙、馮唐、石一楓等。而在70后的女性作家中,魯敏、魏微、喬葉、盛可以等又是最為主流文學認可、獲獎繁多的幾位。但不少70后作家本身并不認同文學批評界將其按年齡劃分的方式,但70后作家確實又具有一定的共同特點。
對此魯敏認為,代際分類是一種強硬的標準,同時也有一定意義。“我是上世紀70年代生人,深深感覺到我們是不敢出錯的、虛度的、浪費的一代人。我在創(chuàng)作中對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的烙印有著不斷地反思。”魯敏說,“到了現(xiàn)在的90后甚至更年輕的孩子們,沉重的陰影就會少一些,更多地為了自我的愉悅而生活,為了‘小而美’的生活去努力,而我們70后追求的可能是‘大而正確’。”
但魯敏強調(diào),70后作家的創(chuàng)作特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積累,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在不斷地變化著。“以前我的創(chuàng)作可能更偏感性一些,這幾年就理性多了,想得也比原來多。”像前幾年的《六人晚餐》就有明顯的畫面感,但下一部作品就不是這樣了。聊天結(jié)束時魯敏說道,目前對她最大困擾是時間上的緊張,一方面她在作協(xié)需要坐班,處理一些文學研討、作家服務(wù)方面的工作,忙碌的同時還要擠出時間來創(chuàng)作:“當然我也比較矛盾,如果不跟社會接觸,純粹地在家寫作,可能也不是太好。”(來源:北京晚報 陳夢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