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直擊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與家庭代際矛盾,正在央視八套和騰訊視頻熱播的電視劇《我的后半生》,不斷刷爆朋友圈。劇中滿滿的南京元素,也讓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越發(fā)深入人心。殊不知,這些設計都緣于編劇藍小汐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在這位80后作家筆下,南京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煙火氣十足的市井韻味,既是濃濃的鄉(xiāng)愁,也是創(chuàng)作賽道中的重要抓手。
藍小汐。受訪者供圖
關注中老年人,走進寶藏老男孩老女孩的世界
記者:《我的后半生》播出至今,你比較滿意和遺憾的分別是哪些情節(jié)?
藍小汐:《我的后半生》寫了三年,最后的拍攝本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打磨,電視劇最大程度還原了劇本。這對編劇來說,是很榮幸也是很幸運的一件事。我之前看過五集粗剪,后來又跟著騰訊追劇,每一個人物都是我想寫他時候的樣子,每一個橋段都在我腦海里演過很多遍,看聶娟娟和沈卓然在紫金山頂仰望星空,那份開闊的浪漫,讓文字實實在在有了具象,真是數(shù)度淚目。
如果硬說遺憾,可能因為篇幅和節(jié)奏的原因,刪掉了一些鋪墊。其實,即便是過場戲也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反復圍讀過的,有一點點小心疼。
記者:電視劇定位為輕喜劇,但這類題材應該難言輕松。你個人是怎樣的考慮和認識?
藍小汐:做劇的第一天,我和制片人黃瀾老師就達成了共識,生老病死不可避免,我們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種更豁達更輕松的表達?從葬禮切入,通過兒媳婦麗娜的視角,讓人生的酸甜苦辣,讓一個家庭的悲喜離聚都可以娓娓道來,苦中帶笑,笑中有淚。
《我的后半生》劇照
記者:關注中老年人的感情生活,你在此之前有怎樣的準備與積累?
藍小汐:當我成為一個中年人之后,開始體諒到我爸媽養(yǎng)我不易,開始有意識地陪他們聊過去,本來主打一個陪伴,但是聊著聊著,我發(fā)現(xiàn)他們有著非常精彩的青春和豐沛的情感世界,是寶藏老男孩老女孩。
接到這個劇之后,我就想嘗試做那個打開寶藏的人。我開始跟很多阿姨叔叔們聊天。當他們面對相親、面對愛情的時候,每個人是什么反應?什么視角?他們會怎么說?怎么做?在大量的觀察和積累中,漸漸誕生了熱心實在的麗娜媽,誕生了我見猶憐的連亦憐,以及超凡脫俗的聶娟娟……除此以外,我還把我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融入到劇本里,譬如麗娜媽和麗娜爸,就能看見我爸媽的影子,他們都是“浦廠”的工人,他們對麗娜說的話,很多就是我爸媽對我說的話,所以寫劇本就會經(jīng)常把自己寫哭。
從小說到劇本,勾勒出每個人物的前世今生
記者:作品改編自王蒙的小說《奇葩奇葩處處哀》,原著是一篇中篇小說的體量,電視劇達36集。你是如何找到突破點的?
藍小汐:我自己曾經(jīng)就是寫小說的,后來轉(zhuǎn)而寫劇本,也寫了十幾年了,所以我非常清楚小說和劇本這兩種文體的差異。簡單地說,小說更重閱讀快感,劇本更重結(jié)構(gòu)架構(gòu)?!镀孑馄孑馓幪幇А肺沂且豢跉饪赐甑?,小說體量雖然不大,但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結(jié)構(gòu)和情境,就是一個老教授在喪偶之后,遇到了四段愛情。我們需要在這個基礎上做加減法,把每一個人物的前世今生想清楚,把他們的行為動因理通順,把人物關系交織起來,甚至把他們的小心思都想得明明白白。
這些工作繁雜又好玩,當所有這些想清楚之后,人物會在編劇的腦海里活過來,他們會做出屬于自己的反應,劇本就會被人物推著往下走。
記者:改自己的作品與改別人的作品,有什么樣的不同?
藍小汐:都要拉大綱做分集,畫人物關系圖,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必不可少。具體說的話,自己的作品呢,每個人物都是老熟人,落筆會更輕松一點,但會舍不得刪,這個情節(jié)也想要,那個情節(jié)也想用,這樣會讓劇本過于繁復,最后還是得刪。
記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怎樣的挑戰(zhàn)?
藍小汐:創(chuàng)作的挑戰(zhàn)還挺多的。譬如連亦憐要房子,這件事說起來一定是要遭人罵的,但連亦憐對沈教授真的有感情啊,沈教授給了她這一生都沒有體會過的呵護和安全感。那么感情和房子之間,要怎么平衡?怎么讓觀眾看到連亦憐的為難和心碎,看到老沈的痛心和不安?創(chuàng)作劇本時我們做了很多嘗試,也一點點構(gòu)建出連亦憐的情感世界。
再譬如聶娟娟,小說里她和沈卓然的交往主要是通信,非常唯美,但是落實到劇本里,就過于平淡了。于是我們給這個人物加了很多血肉,她年輕時在青海呆過很長時間;喜歡昆曲,并且研究得很深;她十年前做過乳腺癌切除手術;她的父親、哥哥、丈夫都早逝,兒子也遠走美國,她的人生是在不斷地送別……聶娟娟這個人物形象就一點一點“活”過來了。
用創(chuàng)作反哺家鄉(xiāng),好吃的鴨子店就藏在家門口
記者:作為“他們在南京寫作”的一個典型,創(chuàng)作給了你怎樣的滋養(yǎng)與成長?你的工作經(jīng)歷,對你從事創(chuàng)作有怎樣的幫助?
藍小汐:小說鍛煉了我的想象力,劇本豐富了我的構(gòu)架能力;小說像是你插上翅膀,想怎么飛怎么飛;劇本則讓你有一個視角,可以鋪排每個人物的命運,構(gòu)建一個虛擬王國。我之前寫小說和劇本算是業(yè)余愛好,后來漸漸變成主業(yè),這是一件既幸福又悲催的事情。
我大學畢業(yè)就進《周末》了,當了16年的記者,跑過很多條口,采訪過很多有趣的人。這些經(jīng)歷都變成了寶貴的財富。
記者:劇組取景南京諸多場景,這是什么樣的考慮?
藍小汐:我是南京人,黃瀾老師也非常喜歡南京,我們的劇本會基本都是在南京開的,所以就直接將南京場景寫進了劇本。我自己住在莫愁湖附近,時不時跑到南湖吃小吃,我女兒又在鼓樓上學,所以莫愁湖、南湖、寧海路寫得十分順手。
還有一個好玩的事。我們圍讀的時候,劇本里有一家鹽水鴨好吃,我就不舍得寫我家門口的鴨子店,我怕寫出來更要排隊了。大伙就鼓勵我,應該分享,我猶豫再三就寫了。
記者:劇中南京話臺詞“火”了,你怎么看?
藍小汐:南京話屬于通俗好懂易出彩的一種方言。我平時都說南京話,當我們的故事確定發(fā)生在南京以后,我就刻意在臺詞中營造南京味道,梅婷老師是南京人,她看到劇本就知道編劇是南京人,在特定情境說南京話,南京人就會聽著就很帶勁;周野芒老師在劇中的角色是外地來南京的南京女婿,他專門讓我用南京普通話念了幾段他的臺詞,營造出南普腔,聽著也特別親切,也特別契合他扮演的人物。
記者:南京似乎很容易產(chǎn)生世情電視劇,你如何看待這座城市對你的滋養(yǎng)?
藍小汐:我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而且從小學到大學,到工作,都沒有離開過。這座城市有著濃厚的歷史底蘊,也有著煙火氣十足的市井韻味,對我來說,這里是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也是去了異鄉(xiāng)做夢會回來的地方。南京哪里有好吃的餛飩、燒餅、鍋貼、小籠包、皮肚面,我腦子里有個地圖。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