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茅獎作家徐則臣:感謝茅獎鼓勵,讓我覺得吾道不孤

(2019-08-17 08:52) 5708900

  

  現(xiàn)代快報訊(記者 陳曦)五位獲獎作家中,41 歲的江蘇籍作家徐則臣是最年輕的一位,與阿來并列為茅獎史上最年輕的得主。在上海書展活動間隙,徐則臣接受了快報連線,他表示,獲獎特別高興,也很感謝茅獎的鼓勵。

  △徐則臣 資料圖片

  徐則臣,出生于 1978 年,江蘇東海人。1996 年考入淮陰師范學院,兩年后,作為學院培養(yǎng)的青年師資,進入南京師范大學進修,畢業(yè)回到淮師工作。一年后,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著名作家曹文軒。2005 年,北大碩士畢業(yè)后入職《人民文學》雜志,現(xiàn)任雜志副主編。

  作為年輕作家,徐則臣崛起速度驚人。早在四年前,他就曾憑《耶路撒冷》提名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是入圍茅獎前十的最年輕作家。短篇小說《如果大雪封門》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2014 年)。

  創(chuàng)作上,淮安 " 花街 " 是徐則臣的精神原鄉(xiāng),他為之書寫了一系列舊事人情;北京學習工作的經歷,則讓他有了新視野,系列 " 京漂 " 小說,為他贏得了廣泛贊譽。之所以關注生活在北京的邊緣人,是因為他也曾有過一段漂在北京、沒戶口編制的經歷。

  茅獎作品《北上》,是關于京杭大運河的故事,也借古老河流展示近代百年來的民族歷史。對于運河,徐則臣天然懷有感情。中學時,學校門口就是江蘇最大的一條人工運河——石安運河,他的爺爺奶奶都曾去挖過。后來工作到淮安去,那里更是大運河的咽喉所在。他說,這本書寫得非常困難,寫得我都累死了,也做了很多田野調查,幾年時間從杭州一直往北走,走到北運河的終點,斷斷續(xù)續(xù)全走過了。"

  現(xiàn)代快報:請您先說說獲獎感言吧。

  徐則臣:寫作這個事兒,它就是一個人的事兒,一個人孤獨地戰(zhàn)斗,但是一個人的事兒需要別人來呼應,就像在沙漠中行走,如果周圍一點人聲沒有,那是很可怕的,期望能夠有呼應,哪怕這個呼應是個批評,現(xiàn)在是一個獎項、一個獎勵、一個肯定,那當然更好,讓我覺得吾道孤獨,所以還真是特別高興,也很感謝這個獎的鼓勵。

  現(xiàn)代快報:喜提茅獎的同時,是不是也有一份壓力?每個作家在獲獎之后,都面臨著如何寫出超越前作的問題,尤其對年輕作家來說。

  徐則臣:我該怎么寫還怎么寫,得不得獎我都會這么寫。

  現(xiàn)代快報:相比一些文學世家來說,您的成長環(huán)境是在鄉(xiāng)下,家里也沒人從事文學工作,您是怎么走上創(chuàng)作之路的?何時立志以寫作為業(yè)的?

  徐則臣:我從來沒想過當作家,當作家是很偶然的,但其實也是必然的。當作家要做很多的準備,這個準備不是從你想當作家才開始準備,而是你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到你想當作家的時候,水到渠成,這些都用得上。

  現(xiàn)代快報:您是江蘇人,這次是代表北京參評茅獎的。很多人認為您的作品氣質,更接近北方作家。

  徐則臣:咱們江蘇就是南北之間嘛,很正常。我這么多年在北京生活,有一點北方氣質,而我媽是山東人,可能有一些吧。

  現(xiàn)代快報:故鄉(xiāng)在你的寫作中意味著什么?

  徐則臣:故鄉(xiāng)不僅是我人生的原點和源頭,也是我作品的原點和源頭,這是毫無疑問的,不管寫哪里。最終很多的素材、印象、參照系都來自故鄉(xiāng)。對我來說,故鄉(xiāng)和童年對我來說很重要。

  現(xiàn)代快報:您工作在北京,但也是江蘇簽約作家,所以《北上》也應該算是江蘇作品吧。

  徐則臣:對,《北上》是簽約期內寫完的作品。其實不算到哪兒,你是江蘇人,江蘇的因子肯定是抹不掉的。

  現(xiàn)代快報:接下來有何寫作計劃?

  徐則臣:寫《北上》時有很多的想法,還有很多沒法寫進小說里的東西,我可能會把這些用非虛構的方式清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