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薛友津文學創(chuàng)作30年。8月19日,薛友津長篇小說《齒白唇紅》及中篇小說集《左左右右》作品研討會在徐州舉行。與會專家對薛友津新近出版的兩部新作進行了研討。
研討會由江蘇省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和徐州市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省作協黨組書記、主席范小青,省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朔,《文學報》主編陳歆耕,省作協副主席張文寶,省作協小說委員會主任、《雨花》雜志原主編姜琍敏,省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雨花》雜志原副主編梁晴,省作協通聯部副主任吳正峻,徐州日報總編輯、徐州市作協主席王建,及徐州市20余位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出席了研討會。
范小青評價說,入選2013年省作協重點扶持項目的《齒白唇紅》是部厚重的作品,是接地氣的厚重,是滋潤豐富的厚重,是有質量的厚重。厚重兩個字,在這部小說中顯得尤為突出。她還是一部具有濃郁悲情的作品,但是悲劇沒有讓人沉淪,讓人泯滅,在這里,每一朵生命之花都綻放出她的最瑰麗的色彩,無論結局如何,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的如戲人生寫下了精彩的一筆。
小說情節(jié)緊湊,既合情合理,又有許多出人意料之處,既充分展示出文學的質地和特色,同時也具備了影視作品的一些要素。
在談到長篇小說《齒白唇紅》,文學報主編陳歆耕認為,這部作品題材邊緣,是宏大敘事中小敘事;小人物,小故事,小細節(jié),穿插運用很到位,也令人十分感動與嗟嘆。但陳歆耕也對作品提出了建議,濃與淡書寫不夠,善與惡、丑與美,不能推到極致,產生不了震撼力。那樣的話,其藝術張力就不會產生更加強烈的效果。也延緩噴發(fā)的速度。對于中篇小說集《左左右右》,陳歆耕用愛不釋手來形容,特別是《好大一張床》、《梅朵,梅朵》及《往日,往事》,人物的心理情感把握準確,人物鮮活,有血有肉且有個性,這說明作者生活豐厚。否則的話,寫不出這些令人拍案叫絕的作品。
王朔表示,徐州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文學血脈源遠流長,文學人才輩出。近年來,徐州逐漸涌現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薛友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組織薛友津小說作品的研討,對于徐州小說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薛友津的作品,流露著他對生活、對家鄉(xiāng)的深厚感情,他不張揚不浮躁,是以平和感恩的心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潛心創(chuàng)作,而這是特別不容易的一件事。
最近幾年,薛友津的小說創(chuàng)作進入井噴期,平均每年發(fā)表作品都在15萬字以上,剛剛出版的中篇小說集《左左右右》,就是從這些作品中精選出來的。其中許多篇什都反映了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看似正常卻并不正常的現實。對此,吳正峻評價說,對于一些社會陰暗面,作者是在用一種很平和的態(tài)度將這些寫進小說,沒有用批判的手法去書寫,這并非是作者的麻木和漠視,而是作者對這個時代和社會特質有了深刻的思考認識后,才能做到如此淡然,此時考驗的是讀者的非判斷與道德認知。
與會專家認為,薛友津小說對人物的刻畫有著其獨到之處。特別是人物的語言風格,帶有非常明鮮的地域特點,大量方言土語的使用,讓其作品帶有濃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氣息。文學評論家王景陶認為,薛友津小說的語言特點是文雅與通俗共存,且珠聯璧合,交相輝映,兩種風格的語言恰到好處地運用在不同場景、不同人物活動上,和諧地統(tǒng)一在小說的情節(jié)中,這顯示了作家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和深厚的藝術功底。
薛友津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徐州市作協副主席,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著有長篇小說《女人不言夢》、《齒白唇紅》,中短篇小說集《小鎮(zhèn)女流》、《嘶風》、《在愛情邊緣徘徊》、《濁血》、《左左右右》,長篇報告文學《小康離我們還有多遠》等,作品兩次被省作協列為年度重點扶持項目,并曾獲政府文學藝術獎、“五個一”工程獎及各類文學創(chuàng)作獎項多個。
薛友津在研討會上坦言,對文學夢想的追求,使得只有小學文化的他,成長為作家和大學兼職教授。1984年,他的第一篇小說《陶秋姑》在《大風》雜志上發(fā)表,便在文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30年來,薛友津一直筆耕不輟,接連在《花城》、《鐘山》、《小說界》、《清明》、《小說月報原創(chuàng)版》、《江南》等50多家刊物發(fā)表文學作品400多萬字。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一名業(yè)余作家,能發(fā)表這么多作品,即便在專業(yè)作家中,也是不多見的。薛友津之所以擁有如此的創(chuàng)作成果,與他的藝術感覺、生活積累以及多年的努力和堅持都是分不開的。 (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