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7日,首輪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總結座談會在南京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回顧首輪“名師帶徒”計劃實施情況,總結師徒傳承人才培養(yǎng)經驗,研究部署“文藝蘇軍”建設有關工作。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出席并講話,副省長馬欣主持會議。
“名師帶徒”計劃是省委宣傳部在2019年牽頭實施的江蘇省文藝人才培養(yǎng)計劃。該計劃通過“師徒傳承”的方式,以三年為一個周期,培養(yǎng)扶持100名文藝英才,力爭經過3到5年或更長時間,推出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文藝名家。
張愛軍指出,“名師帶徒”計劃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建設“三強三高”文化強省,推動文化人才高質量發(fā)展戰(zhàn)略全局做出的一項重要決策,是確保江蘇文藝發(fā)展后繼有人、接續(xù)奮進的重要舉措。三年來,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扎實推進、成果豐碩,實踐證明這是一條符合藝術傳承規(guī)律、具有江蘇特色的有效文藝人才培養(yǎng)路徑。
張愛軍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qū)、推動江蘇文藝高處再攀高,人才是根本,隊伍是保障。要以師徒傳承的階段性成果推動文藝事業(yè)青藍相繼、薪火相傳,引導青年文藝工作者牢記初心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爭當新時代江蘇文藝生力軍。要在總結經驗基礎上,推動新一輪文藝“名師帶徒”計劃提質增效、再開新局,堅持思想引領,賦能創(chuàng)作生產,創(chuàng)新傳承方式,匯聚工作合力,不斷推動更多青年文藝人才脫穎而出。
三載耕耘,而今收獲。百名學徒在名師們的悉心栽培下,出版文學著作近70部,發(fā)表文學作品300多篇,編創(chuàng)展演戲劇160多部、曲藝60多部、音樂舞蹈近40部,創(chuàng)作民間工藝作品70多件。其中7件作品入選全國性美術書法展覽活動,1部作品被列為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2部作品獲得中國作家協(xié)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13人參與創(chuàng)作或表演的作品獲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資助……
一件件精品力作外,學徒們在省內外重大文藝評選評優(yōu)中屢屢嶄露頭角:3名學徒獲得全國性文藝獎項,4名學徒入選國家級重大文化展示活動,28位學徒在省“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文藝大獎、紫金山文學獎中獲獎。5人榮獲國家級人才稱號,7人獲得紫金文化英才稱號,33人獲得紫金文化優(yōu)青稱號,146人次、457人次分別參加國家級、省級展覽展演,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產生一定名氣的學徒比例大幅增加。
在這100對師徒中,有20對是省作協(xié)精心選拔的文學“師徒”??偨Y座談會上,中國作協(xié)第十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團委員、省作協(xié)副主席周梅森和兒童文學作家、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趙菱,詩人、散文家、《雨花》編輯部主任向迅分別作為師徒代表發(fā)言。
“徒弟宋世明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并非專業(yè)作家”,但導師周梅森并未因此就放松對他的要求,從一開始就 “要求創(chuàng)作上高起點,專業(yè)上高定位,不僅要立足江蘇,還要放眼全國”。針對宋世明在小說和影視寫作上的潛力,“重點向影視創(chuàng)作發(fā)力,從小本子寫起,向著大目標邁進。宋世明第一次寫電影劇本,就獲得夏衍杯電影劇本獎;第一次寫動漫,就獲得中央網信辦、中宣部電影局等部門的資助和出品。”
在教學中,周梅森重視現場經驗的傳授。期間,徒弟宋世明曾一起參與《突圍》《大博弈》等電視劇的劇本策劃,并跟隨劇組進場觀摩;他們還經常就情節(jié)設計、人物塑造進行討論,“這種學習實踐相結合的做法有利于迅速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周梅森認為,老師的主要作用是在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上正向引導,在創(chuàng)作經驗上指點迷津,在創(chuàng)作道路上扶持幫助。
“名師帶徒”非一日之功。正如周梅森所說,“文學道路上是孤獨寂寞的,因為真正的作家是要對時代發(fā)問、對心靈發(fā)問,對無邊的世界發(fā)問。我們要引導青年作家們,耐得住寂寞,抵得住名利誘惑,不圖一時之成功,樹立遠大志向和抱負。”因此,導師的傳授往往不限于寫作經驗和具體技法,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潛移默化、文學胸襟的有意磨礪——對徒弟而言,更是一份“為計深遠”的精神財富。
“導師祁智告訴我,好的故事,是一個‘核’。核會裂變,會爆炸,會產生巨大的能量,會經久不息。把作品寫好的秘密是要找到生活中的故事,但寫‘故事’不如寫‘事故’。很多時候,小朋友眼中的‘壞事’其實就是好玩的事兒,那些故事有的聽起來很窘迫,有的聽起來有些荒誕,但這些都是鮮活的、美好的生活。”趙菱對導師祁智的這番話印象深刻,“他說,創(chuàng)作兒童文學時,不要寫那些成人化的故事,要寫出自己的童心、童聲、童趣,寫出那些真正發(fā)生的、讓人深有感觸的事情。”
2020年,趙菱的長篇小說《乘風破浪的男孩》出版,其靈感來源于一位獲評江蘇省美德少年的帆船少年。“小說寫好后,我請導師指導,他提出了詳細的修改建議,并勉勵我一直保持創(chuàng)作熱情。他說,潑墨如注與惜墨如金,用法不同,但價值一樣。”該書被評為2020年度中國好書。“導師告訴我,兒童文學是‘為小孩子寫大文學’的事業(yè)。永遠不要忽悠、糊弄孩子。讓他們記得我們的好,我們的善,我們的美,我們的悲憫。”
在這樣的指導下,徒弟獲得的不僅是創(chuàng)作方法上的提高,更是內在精神性的成長。作為徒弟代表,向迅有著類似的感受。他坦言,在過去十多年里,他一直在尋求突破和改變,但收效甚微,“我完成這一艱難轉變的時間,正是實施‘名師帶徒’計劃的2019年。盡管是多股合力的結果,但與曉原老師的指導密不可分”。這三年,導師丁曉原根據向迅的創(chuàng)作情況制定了詳盡務實的指導計劃,因為疫情見面不易,兩人常常在微信上就創(chuàng)作問題進行討論,“每次與曉原老師交流,我都能充分感受到,我們是在進行平等地對話”。諸多細節(jié)讓向迅記憶深刻,“他留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一位學養(yǎng)深厚、溫和謙遜的長者”。
“曉原老師把學問做到‘頂流’,在散文、報告文學以及非虛構領域聲譽卓著。他的學問,他的聲譽,都是他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是他一篇又一篇文章寫出來的。這是曉原老師給我的一個重要啟示。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寫文章,都耍不得花拳繡腿。作家在這個世上能不能立住腳,最終靠的是作品。這是一個靠作品說話的行當。”向迅說,這三年,老師不僅帶領自己在創(chuàng)作上實現蛻變,也為自己前行賦予了勇氣和力量。“要捧過名師和前輩手中的薪火,并非易事。吾輩唯有以他們?yōu)榘駱樱渡磉@個時代偉大的變革,深入這個時代廣袤無垠的生活,努力創(chuàng)作更多優(yōu)秀作品。”
座談會上,導師代表——中國書協(xié)主席、省書協(xié)主席孫曉云,昆曲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遺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石小梅,漆畫家、南京師范大學教師鄭家閩,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省美協(xié)主席周京新,徒弟代表——二胡演員、蘇州民族管弦樂團首席孫瑤琦等也分別發(fā)言,交流學徒和授業(yè)的體會。
省委辦公廳副主任仲紅巖,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梁勇、徐寧,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省作協(xié)主席畢飛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省文聯黨組書記水家躍,省作協(xié)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常務副主席汪興國,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黃德志,省文旅廳、財政廳、人社廳、廣電局、演藝集團等有關部門單位及處室負責人,文學名師代表趙本夫、儲福金、汪政,徒弟代表梁弓、龐羽及戲劇曲藝、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民間工藝美術類的49名名師、徒弟等參加會議。(文/江蘇作家網綜合報道;圖/于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