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下午,由畢飛宇工作室、南京大學文學院、《青春》雜志社共同主辦,文學之都促進會特別支持的第26期小說沙龍活動,在“文都地標NJ001號”——南京世界文學客廳舉行,來自南京各大高校的學生和眾多文學愛好者坐滿了客廳。
本場活動點評南大學子的短篇小說《村上春樹在南京》,邀請到畢飛宇、傅元峰、何平、張光芒、黃梵等著名作家、評論家和小說家,另外還有青年評論家袁文卓,南京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王馨悅、李家玉、羅雪菲、徐章婧等參與點評。
左起:袁文卓、黃梵、何平、傅元峰、張光芒、李檣
張光芒教授首先發(fā)言。他認為,這篇作品立意比較深刻,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但內(nèi)容太多了,短篇小說放不下,可以說這是未寫完的中篇,給人一種不滿足的感覺。作品在語言上基本過關,但功力也要加強。短篇小說有自己的技巧,不適合用中篇、長篇的方法寫,需要更精粹。
傅元峰教授說,張老師的轉(zhuǎn)述比較完整地抵達了這篇作品,實際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我們讀這篇小說的必要性。他覺得,真正好的文學作品是無法被轉(zhuǎn)述的,如果評論和作品簡介、故事大綱等能夠托起一個作品,那這部作品就不是作品。作品的題目很好,《村上春樹在南京》,作者提供了村上春樹進入世界文學之都南京的唯一的一個方式,文學之都需要以這種被對象化的方式融合在南京的生命里。作品沒有撕開在歷史存在中很扁平的南京,這點很遺憾。南京不能依靠方志建立起來,她需要文學空間的建立,經(jīng)營這種空間氛圍。
與張光芒、傅元峰的溫和批評不同,何平教授發(fā)言伊始就“火藥味”十足。他覺得作品的題目非常好,但如果作品到最后只剩下一個好的題目,對作者來說也是很可惜的。這是一篇比較標準的短篇小說,9000多字,但閱讀過程中我們對很多事情是無感的,很多情節(jié)處理得過于隨意。自我滿足是可以的,但當我們沿著流行小說的腳印走過去,最后作者的訴求不是類型小說,這樣一部小說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當然,作品也是有優(yōu)點的,一些細節(jié)處理得很好,作者還是有這個意識的。
作為詩人和小說家,黃梵老師從自身寫作的角度點評作品。他認為,作品進入很慢,以一種不確定和漫不經(jīng)心的描繪方式呈現(xiàn)出來,也很合適,但過程中確實存在有效性的問題。描繪的語言到底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尤其在小說的開頭,我們看到了很多無效的描述,看的時候特別想了解這一代到底是怎么想的,隱秘的內(nèi)心到底是什么樣的。小說結(jié)尾特別好,值得回味,小說中的一些矛盾,讓這篇小說確實有一點點村上春樹的那種小說的感覺。小說最大的問題是語言太粗糙了,整個結(jié)構拉垮松散。
青年評論家袁文卓說,這篇小說給他最直觀的感覺是對當下書寫的一種敏銳度,我們生活在南京,很容易體會他對南京的描繪,比如玄武湖。作品的結(jié)尾不錯,作者在提醒我們他的寫作一直是一種進行時。文本的不足之處是語言太啰嗦了,可以用很簡短的語言說出來的話,作品中反復強調(diào)。敘述中,回憶和現(xiàn)實之間的穿插感覺太生硬了。
左起:羅雪菲、李家玉、徐章婧、王馨悅、李檣
南京大學文學院4位研究生,王馨悅、李家玉、羅雪菲、徐章婧也各自發(fā)表了對作品的看法。隨后,本場活動主持人李檣揭曉作者,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葛希建,是南京市第三期“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簽約青藍人才。作為資深的寫作者和《青春》雜志總編輯,他也從自己的經(jīng)驗出發(fā),給作者提了幾點要求,希望作者回去后認真修改作品。
畢飛宇
壓軸出場的是畢飛宇老師,他以游戲的方式點評、修改作品,讓現(xiàn)場氣氛到了高潮。他說,小說要寫人的關系,要處理好時間和空間,這樣小說才能往下走。如果我們寫成流水賬,會很難看。如果把第一時空全部拿掉,第二時空零零碎碎的東西就導致我們失去了小說的基本邏輯。小說的開頭,寫對村上春樹的看法,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就是一個認識,跟生活無關,到了第3頁,小說才真正開始。第一件事情是兩人的中學時光,第二件事情是考上同一所大學,第三件事情是一起回到中學,第四件事是一起回到大學,經(jīng)過這么長時間,終于約了見面。從第3頁約見到第8頁,兩人見面,就發(fā)生了這么點事情。時空順序改一點,同樣的內(nèi)容,就能把作品“救”出來。畢飛宇的精彩點評得到了在場人員的熱烈掌聲。
本場活動也是第一次面向社會招募觀眾,大家的熱情超出預料,觀眾名額一搶而空,展現(xiàn)了世界文學之都的文學魅力。
活動實錄和修改后的作品將刊登在《青春》雜志“畢飛宇工作室·小說沙龍”專欄,敬請期待!(《青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