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作家網訊 58集開年大劇《人世間》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開播,這部改編自茅盾文學獎同名小說的電視劇播出近一個月以來,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收視熱度持續(xù)攀升。2022年2月25日,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和江蘇文投集團在南京召開“文學的可能性——由電視劇《人世間》談起”研討會,探討文學作品影視劇改編的可能性、多樣性。
徐寧 畢飛宇
汪興國 徐寧
周梅森 丁捷
李路 丁帆
張王飛 葉飚榮
楊筱艷 廖屹
薛穎旦 宋世明
王彬 蔡震
“希望做一些好的東西”
2018年,騰訊影業(yè)邀請李路合作,在最初提供的合作項目IP里,并沒有《人世間》。他們問李路對什么題材感興趣。“我說這么多年我一直在尋找有表達、有情懷、有史詩性的東西。”后來,騰訊影業(yè)的編輯推薦他讀梁曉聲的《人世間》,看完以后,李路幾乎毫不猶豫地決定選擇它。
從《人民的名義》到《巡回檢察組》再到《人世間》,李路近來導演的電視劇屢創(chuàng)收視佳績,他也被認為是一位擅長選材的導演。李路對選材確有自己的心得和堅持。他說,在做劇本評估時,《人民的名義》和《人世間》這兩部作品最先都不被看好,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選材想法,“希望做一些好的東西”。
這部電視劇一開始就奔著精品的方向邁進,整個制作團隊可謂“高配”:不僅有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作為劇作基底,還邀請了著名編劇王海鸰和一眾實力演員傾力加盟,劇組在場景布置和服化道上進行了嚴謹?shù)目甲C,為充分還原年代氣息,劇組在籌備前赴東三省勘景,最后把主要取景地定在了吉林。
“好的選材、好的主創(chuàng)、好的演員。”省文投集團黨委副書記葉飚榮這樣總結《人世間》的成功要素。
但播出之前,對于劇作到底能有怎樣的成績,制作方仍然是忐忑的。隨著劇集逐步深入,收視成績打消了所有人的猜疑。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月23日,《人世間》平均收視率達2.14%,收視份額達8.08%,單集最高收視率突破3%,收視份額達13.73%。“昨天說已經破了央視五年的收視記錄”,李路不無自豪地說,他們每天在主創(chuàng)群里分享收視記錄,算是回饋這段時間的辛苦付出。
幾年前,周梅森和李路合作的《人民的名義》同樣在全國掀起收視狂潮。看到李路又捧出一部重量級作品,中國作協(xié)主席團委員、省作協(xié)副主席、省作協(xié)影視文學委員會主任周梅森特意“攢了這個局”。他認為梁曉聲的原著有強大的思想力量、鮮活的人物形象和縱深的歷史意識,為劇作的成功奠定了扎實的基座;但文學作品要真正成為經典電視劇,還需要各部門的配合制作。周梅森將研討會的主題定為“文學的可能性”,就是希望借助此次座談,研究文學作品的影視化轉化之路,“我覺得在今天,我們還是要拿出一些有分量、有思想、有影響的影視改編,《人世間》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啟示。”
劇本的力量
座談會上,李路給電視劇各部門排了個序:首先是編劇,第二是演員,第三是制片人,第四才是導演。雖然有自謙成分,但李路堅持,電視劇和電影不同,對于電視劇來說,編劇和劇本始終是第一位的。
把115萬字的文學名著搬上熒屏,涉及大量的取舍增刪。對于編劇來說,改編這樣一部大部頭的嚴肅文學作品,是不小的挑戰(zhàn)。李路找來了擅寫家庭生活劇的王海鸰,后者筆下曾誕生出《牽手》《新結婚時代》《中國式離婚》等多部國民級劇作。談到與編劇的合作,李路說,“整個籌備過程4年,劇本就寫了3年。”前面的劇情相當好,但后面的劇情大家有不同的意見,于是一邊拍一邊改,和一般的劇不同,《人世間》的劇本直到殺青前才算徹底完稿。
省作協(xié)影視委員會副主任楊筱艷曾參與編劇的《山海情》和獨立編劇的《喬家的兒女》,去年播出時也廣受好評。她說,為了學習編劇思路,看《人世間》的時候,她一邊看書一邊看劇,特別注意了那些劇作與原書不一樣的地方。有幾處改編她特別喜歡:一處秉坤對鄭娟的感情,她覺得劇作處理得更加純真美好;一處是劇作對周家老夫妻的情感處理非常細致;一處是春燕這個角色,在電視劇里有明顯的成長性。
“要寫這么多人物,難度是很大的。”楊筱艷感慨地說?!度耸篱g》是一部群像戲,如何在刻畫人物的同時安排好眾多人物,尤為重要。省電視劇審查委員會專家蔡震認為,這部劇“在角色塑造方面,自始至終保持著審慎的距離感,既不刻意認同,也不加以粉飾”。江蘇當代作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王飛分析指出,作品的眾多人物有明顯的線索方向:秉昆與六君子是一條線,表現(xiàn)的是普遍人的生活變遷;秉義這條線揭示了官場生態(tài),周蓉則串聯(lián)起文化教育層面的歷史變遷。三條人物線索的安排,漸次勾連起了知青下鄉(xiāng)、國企改革、房地產開發(fā)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
《江蘇法治報》副總編、江蘇法治影視中心負責人宋世明則注意到這部劇的縱向結構:1-20集,主要表現(xiàn)了人物的艱難、困苦和身不由己;21-39集,是時代的潮涌和波瀾;至41-58集,主要人物迎來了最終的結局,這部生活大戲也隨之落幕。
對于原著的打磨和改變,有些是由于不同媒介的呈現(xiàn)差別,有些是出于壓縮集數(shù)的需要。不過李路表示,自己始終在做宏觀思考,小說和劇作整體是要表達什么,自己時刻有這樣一個方向在。
人世間的溫度
這個方向和靈魂是什么呢?
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省作協(xié)主席畢飛宇認為這部劇最吸引人的是“家庭”,他特別提到一個場景,“有一集周父、周母和三個成年子女躺在炕上一起聊往事,他們像一群魚一樣在那里,我堅信那個畫面感動了很多人”。“李路沒有管外部的所有時間,他只管人物之間的關系,始終把這個東西抓在了手上。”
南京大學資深教授丁帆是上一屆茅盾文學獎的評委,他說,評獎之前,自己就有預感《人世間》會上榜。談到劇作,丁帆認為,這部劇的總概念是“人性”,圍繞著“人性”的歷史、煙火氣和江湖氣是這部電視劇的最大看點。從歷史審美的縱深角度來看,作品截取的時間段是1969年到2016年,整整半個世紀,正是中國社會由衰到盛的歷史過程;它沒有回避人性中的悲劇,但從悲劇中誕生的正是人性的光輝,雷佳音扮演的秉昆身上有一種生活中對美熱愛的人性本能,作者和編導緊緊抓住了這個牽動全局的線索,打開了歷史長鏡頭的拍攝。“正是充滿著煙火氣的人世間,讓接地氣的老百姓看到了他們自己的生活實況。”但他對周蓉和周秉義這兩個人物形象表示了困惑,他們與這個漫溢著煙火氣息的生活江湖似乎是游離的。
現(xiàn)場很多專家都是這部劇的“劇迷”,不少人表示自己看劇時曾幾度“淚奔”。這靠的是扎實綿密的生活針腳和情感細節(jié)。張王飛分享了自己的幾個“淚點”,比如,秉昆回家見鄭娟,看到鄭娟提著很重的水桶,就說了一個字“沉”,言簡意賅卻力有千鈞。也正因為看得入迷,專家們邊看邊做起“細節(jié)”考據(jù)。省作協(xié)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常務副主席汪興國就提出有兩點法律上的細節(jié)疏漏:一是過失殺人罪的判罰與當時的法律規(guī)定不符;一是關于遺產繼承的情節(jié)與現(xiàn)實法律規(guī)定不一致。
江蘇故事的影視化呈現(xiàn)
“《人世間》的成功讓我對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更有信心。”新華日報全媒體文化新聞部主任、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薛穎旦說。
薛穎旦認為,江蘇深厚的文學積淀,是影視改編的有力保證。她建議發(fā)展制片人中心制,培養(yǎng)吸引優(yōu)秀的導演制片人,積極導入頭部影視資源運營團隊,強化江蘇的影視制作力量。就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而言,江蘇的文學作品可能相比北方作家的作品有不同的特點,但江蘇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期待影視作品能和江蘇故事有更多的碰撞。
江蘇大劇院近年來也在做文學作品的舞臺化改編,總經理廖屹介紹了近年來的改編情況,包括《紅樓夢》《青衣》《紅高粱》《野蜂飛舞》《因為爸爸》等眾多作品都作了各種形式的舞臺化呈現(xiàn),“今天的會讓我啟發(fā)更深,感覺這條路更加應該走下去”。
文學作品的影視化、舞臺化改編是省委宣傳部近兩年的重點工作之一,省作協(xié)和省文投都參與其中。省文投集團也是《人世間》的投資方之一,文投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徐寧坦言,“文投集團成立以來參與了不少這樣的影視投資項目,碰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的問題。”這兩天研究戰(zhàn)略投資,“我感悟到,只有真正的人民性才能夠讓兩個效益得到統(tǒng)一。”
電視劇《人世間》的出品方是弘道影業(yè)有限公司,是當初為了籌拍《人民的名義》而成立的。成立幾年,公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制作調性,“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關鍵在于創(chuàng)作者的底氣和信心,劇播出之前,作為制片方心里挺忐忑的,因為有很多不看好的聲音,但播出結果印證了我們的信心。”弘道影業(yè)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彬說。
省作協(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丁捷主持本次研討會。他說,省作協(xié)近來持續(xù)開展工作推動江蘇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戲劇影視轉化改編工作,研究起草了江蘇戲劇影視文學研究中心籌建方案草案。電視劇《人世間》依托于優(yōu)秀的小說文本基礎,加上扎實的劇本改編以及成熟的影視化制作,共同成就了一部口碑劇作,這樣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推出一批反映江蘇波瀾壯闊的生活的影視作品,是我們接下來想要努力來做的”。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總結時說。(文/俞麗云;圖/屠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