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衢:以明德引領新時代文藝風尚

(2021-09-17 11:11) 5959994

 

《江南三部曲》是茅盾文學獎得主格非的代表作。在談到創(chuàng)作初衷時,他認為“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文學仍然是一種重要的矯正力量。文學寫作不僅僅關乎娛樂和趣味,也關乎良知,關乎是非,關乎世道人心。”這不僅是對作品內在價值的要求,更是對文藝創(chuàng)作者自身修養(yǎng)及精神追求的要求。

20世紀30年代,有導演欲將《阿Q正傳》搬上娛樂舞臺,魯迅并不贊同,“一上演臺,將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國此刻的‘明星’是無法表現的”。可見,魯迅對當時娛樂化改編持有的清醒和警惕,擔心因娛樂而喪失原作的精神之核。

這些例子表明,文藝創(chuàng)作的良知決定了藝術家對現實人生的基本態(tài)度,也決定了其作品的價值導向,趣味和娛樂雖是文藝的功能之一,但不能以拆解或曲解為代價。古人極為重視人品與文品的關系,認為文與德不可割裂,只有人品高尚,文品、藝品才能高潔,正如宋代蘇轍之言,“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一段時間以來,以文藝從業(yè)者為重要構成的文娛業(yè)出現了一些亂象,少數知名藝人醉心于名利場,不斷突破社會道德底線和國家法律紅線,不僅沒能在社會公共領域引領德藝雙馨的文藝風尚,反而污染了社會風氣,損害了公眾對文藝形式和產品的信任度,引發(fā)社會和公眾的高度關注和強烈批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倫理準則,也是一國復興的精神力量,對促進人的健全發(fā)展和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起到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特意提到:“文藝界知名人士很多,社會影響力不小,大家不僅要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上追求卓越,更應身體力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做到言為士則、行為世范。”這表明,文藝工作者不僅要在生活中注重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和人格,更要以明德引領新時代文藝風尚。

首先要提升自我修養(yǎng)與道德標高。因文藝具有塑造形象、傳遞情感與人生價值的特殊功能,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底蘊學養(yǎng)、品德修與價值判斷歷來為人們所重視,所謂“良知、是非、世道人心”。對于文藝家而言,要植根時代心懷人民,從中華民族歷史奮斗中汲取藝術營養(yǎng),在生活中踐行德藝雙馨,以德養(yǎng)學,以學哺德,弘揚時代新風尚,成為凝聚人心、明德惟馨的榜樣力量。

其次要提升作品的價值內質與精神追求。當今世界,文藝價值觀因時因勢不同,但弘揚藝術理想,堅持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構筑民族精神高地,仍具有最強的表現力和凝聚力。藝術家要樹立精品意識,不斷提高藝術感受力、審美創(chuàng)作力和價值判斷力,不斷克服創(chuàng)作上的藝術定勢,傳播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以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講好中國故事,為民眾撥亮精神燈塔,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傾向。

“文須有益于天下,文須有益于將來”(顧炎武),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藝術家須承擔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要把為人、從藝、社會擔當統一起來,既不能囿于小我閉門造車,也不能放逐欲望為名利所誘,要將錘煉道德修為作為終生使命,以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質兼美的精良之作贏得尊重,成為新時代文藝風尚的引領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