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妙筆繪春秋 ——評卜偉長篇小說《二營巷》

(2021-03-26 09:14) 5951624

  近日,連云港作家卜偉的長篇小說《二營巷》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樸素大方,裝幀制作精美考究。書中題記寫道:“是河流總有漣漪,老巷子流淌故事。”我用幾個晚上讀完這部作品,完全沉浸在作者營造的海州二營巷的歷史和現(xiàn)實時空里,仿佛在老海州的街巷里漫步徜徉,如夢如幻,如癡如醉。

  獨具匠心的敘事架構

  讀了《二營巷》這部長篇小說,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家獨具匠心、布局巧妙的敘事架構。《二營巷》分為開頭、第一章到第四章,還是開頭,共六大章二十節(jié),講述的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發(fā)生在二營巷和整個海州城的故事,對二營巷乃至海州古城的歷史、風物也作了詳盡描述。

  從“開頭”到“還是開頭”,這是一條時間之軸或者說是一條時間隧道。雖然都是“開頭”,但時間流逝回不去,人生經歷也是回不去的;從“連云港成為全國十四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的改革之初,到新冠病毒來勢洶洶、“武漢封城”的2020年春天,“這來來往往數(shù)不清的平常日子,如同一條沒有波瀾的河,平淡乏味,但總是一直向前。”

  第一章至第四章,遞進式敘述了四個不同年代的人物故事,分別以海州城的一處風景地標(鎮(zhèn)遠樓、白虎山、雙龍井、朐陽門)加上一個特色物產(過寒菜、雞毛靠子、水糕、蝦婆婆)的組合作為每一章的標題;每一章又以包三姑、李加海、云(先至)主任和趙(千山)教授這四個人物的春夏秋冬不同排列分成四節(jié),共有四四一十六節(jié)。這樣的布局,看起來層次分明,脈絡清晰;每一章節(jié)可以獨立成篇,銜接到一起,又形成完整的人物命運的故事鏈。

  如果說,以時間為軸,《二營巷》的敘事結構是一個線型架構。那么,從人物設置、人物故事的角度看,這部長篇小說又是一個閉環(huán)結構。

  “開頭”和“還是開頭”,寫的都是“洪大強”這個人(“閑人”)和“洪大強的研究”。也就是說,全書的開頭和結尾,聚焦點都是洪大強;是洪大強把我們引入二營巷,是“洪大強的研究”讓我們了解到二營巷的歷史。從原點回到原點,形成一個大的閉環(huán)。

  在這大的閉環(huán)里,每一章的春夏秋冬四季輪回又是一個小的閉環(huán)。如第一章的四節(jié)標題分別是:包三姑的秋天、李加海的冬天、云主任的春天、趙教授的夏天,每一個主要人物對應一個季節(jié)。一年四季,色彩變幻,風景各異;他們各自的人生際遇,如同這對應的季節(jié),或風和日麗,或寒霜雨雪。

  從第一章到第四章,四個主要角色所對應的季節(jié)依次變換,各自完成了春夏秋冬一個輪回,每一個主角也各自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但是,每一個人物每一個閉環(huán)又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環(huán)環(huán)相扣,交叉融通。

  是的,作者對小說結構的嫻熟把握和精妙布局,令人由衷贊嘆!他分明是一個玩積木的高手,他把書中的每一小節(jié)即每一位主角的每一個季節(jié)打磨成一塊塊色彩鮮艷的積木,每個方塊積木相對獨立,是一篇獨立成章的短篇小說;四個主角不同季節(jié)的四塊積木組合成一章,就是一部相對完整的中篇小說;第一章到第四章,可以看成四部中篇小說,加上開頭結尾,構筑了《二營巷》這部結構精湛的長篇小說。當然,如果換一種組合方式,把某位主角(如包三姑)所對應的春夏秋冬四塊積木組裝到一起,就相當于一部名曰《包三姑的春夏秋冬》的中篇小說,四位主角的人物故事,也就是四部中篇小說。

  有評論家指出,劉心武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鐘鼓樓》的整體結構像一顆橘子,小說家的布局安排則把人物情節(jié)解剖為一瓣又一瓣的橘肉,這些橘子瓣貌似各自分離卻又能合并為一顆完整的橘子?!剁姽臉恰分兴鶖⑹龅男涡紊宋锕适?,拆開來也是一篇篇相當完整的短篇故事。

  我不知道卜偉先生之前對《鐘鼓樓》有沒有過研讀,不知《二營巷》的創(chuàng)作受沒受到相關的啟發(fā),但我以為,《二營巷》在敘事結構上的創(chuàng)新意義毋庸置疑!

  激揚澎湃的時代旋律

  《二營巷》的封面上有這么一段話:“時間是用來開始的。開始了意義,還有過程。在千年古城的百世風華里,聽人間故事,看春夏秋冬。”書中對時間的描述,很有獨到之處。

  本書開頭,包三姑在福音堂門前剁肉餡,她看見趙千山和洪大強站在刷著“硬道理”三個字的墻下聊天。這個新刷的標語應該是“發(fā)展才是硬道理”,時間應該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不久。作者沒有直接寫明,而是用這樣的描述指出了時間,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樣的表述在這一節(jié)里還有一例:趙千山與洪大強本來不熟悉,他們是在華聯(lián)后面龍尾河邊的舊書攤上淘書時認識的。龍尾河上有一座簡易小鐵橋,兩邊的欄桿上用紅漆噴寫了標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大家都知道這個口號出自哪個年代、出自何處吧!

  諸如此類具有時代特征的表述,書中還有很多:

  “包小翠借了同學一條喇叭褲,喜滋滋地穿回家。”

  “海州城的街頭第一次出現(xiàn)了(白)饅頭一樣和(黑)炭灰一樣的人。據(jù)說,他們是來自地球的那一邊。”

  “海州城的顏色忽然鮮亮起來。街上的紅裙子飄了起來,在一堆藍色灰色中尤為扎眼。……從南邊回來的人都戴著電子表,手里的花格子雨傘能折疊起來,按一下竟又能打開,燙著頭,戴著墨鏡,穿著花格子襯衫,手里提著錄音機在街頭游蕩的男青年忽然就成了時尚。”

  街頭播放的除了“能讓人酥軟到骨頭里”的鄧麗君的“靡靡之音”,還有“冬天里的一把火”“天邊飄過故鄉(xiāng)的云”,西部飄來的“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是啊,歌曲是最有時代特征和特殊含義的。

  書中第三章,趙千山在收到老同學陳半丁發(fā)來的信息“擬聘趙千山為(國家)書畫院特聘畫師”后,他聽到街上店鋪里傳來《春天的故事》的歌聲,“曲調悠揚,旋律優(yōu)美,聽著就覺得渾身舒坦。”與此同時,他還看到校工李小跑正領著一個民工在學校操場的院墻上刷標語,標語的內容也是:發(fā)展才是硬道理。

  李加海春節(jié)前出獄,一個人孤零零地走進了二營巷的家中。街邊的商店里響起音樂聲:“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一封家書》)

  社區(qū)主任云先至到二營巷走馬上任的時候是個春天。街上的店鋪約定好一般播放同一首歌:“打開心靈,剝去春的羞色,舞步飛旋踏破冬的沉默,融融的暖意帶著深情的問候。”(《相約一九九八》)

  云先至設置的手機鈴聲是電影《焦裕祿》的主題曲《大實話》:“墻上哎畫虎喂,不咬人哎,砂鍋兒哎和面兒哎,頂不了盆兒哎,侄子總不如親生子哎,共產黨是咱的貼心人……”為什么是云主任設置了這個手機鈴聲,而不是其他人?

  海州城國慶七十周年慶?;顒蛹磳⒗_帷幕,“這些天,全城飄蕩著同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國》,歡快的旋律在街道各處大屏快閃的畫面中流出,令人心潮澎湃。”

  巴爾扎克說:“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另一位藝術大師卓別林說:“時間是一個偉大的作者,它會給每個人寫出完美的結局來。”

  時間可以掩蓋所有的秘密;時間也可以揭示所有的秘密。

  有些事情急不得,當我們聽到某個熟悉的旋律響起來,我們會莞爾一笑:時間到了。

  鮮活典型的市井人物

  《二營巷》第一章引言里寫道:二營巷的土著們,大多幾代都在巷子里生活,從牙牙學語到兩鬢斑白,小巷見證了他們的歷史。

  書中四位主要人物,包三姑、李加海和趙千山都是二營巷的“土著”居民;云先至則是踩著春天的腳步,聽著《相約一九九八》的樂曲,到二營巷社區(qū)走馬上任的,“小巷總理”一做二十二年,連“二營巷的一只麻雀他都熟”。

  小說以這幾個主要人物的命運悲歡以及他們聯(lián)系著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展示了當代社會市民階層斑斕多彩的生活場景;穿越歲月煙塵,察看動人世相,猶如翻開了城市記憶的鮮活浮世繪;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人性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二營巷乃至海州城歷史變遷、風俗文化的植入,給這幅社會生態(tài)畫卷增添了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歷史的厚重感。

  包三姑出生在二營巷的“福音堂”,小時候就長得胖,年輕時在國營飯店美味齋包包子,后來自己包包子賣。“包三姑的包子餡多而有筋道,尤其是過寒菜包子一出籠就迅速告罄。……鎮(zhèn)遠樓,落日余暉,排隊買包子,成了海州城黃昏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

  包三姑的傷心事都發(fā)生在秋天。她的暗戀對象趙萬水是秋天走的;丈夫老段在一個深秋季節(jié),竟鬼使神差地下河撈扳手,“撈著撈著,人就不見了”;上高中的女兒包小翠,也是在一個初秋的晚上失蹤的。

  “六十歲之前,包三姑好像被一雙大手牢牢抓住,沒去過以鎮(zhèn)遠樓為中心半徑五十里外的地方。”直到跨入新千年,包三姑才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她先是加入“古城票友社”,跳廣場舞,后來成了“海州老年徒步隊的隊長兼旗手”。她越走越遠,先是去了淮安、鹽城、南京,后來去了鄭州、西安、蘭州……七十二歲那年,竟然走出了國門,代表中國老人去日本參加“世界行走大賽”,照片上了國外報紙,“平凡了一輩子的包三姑,竟在晚年迎來了生命中的華麗轉身。”

  李加海,是《二營巷》里最出彩的人物。

  李加海周歲時“抓周”抓的是一塊爛泥;上職高時,語文老師趙千山出了個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出水芙蓉。李加海正在打瞌睡,被點名后懵懵懂懂對了個下聯(lián):入土為安。趙千山嘆道:“這可能是冥冥中注定了李加海一生的追求。”

  少年時期的李加海是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少年”,不到二十歲就成了海州城的有名“大哥”。后來趕上“嚴打”,被判刑入獄。在獄中,李加海成了海州老“土工”(殯葬工)段二爺唯一的嫡傳弟子。出獄后,他發(fā)誓做個好人,成立了海州城第一家“一條龍服務”的殯葬公司,幫人家把喪事辦得風風光光。

  有了錢以后,李加海向母??淄铰殬I(yè)中學資助了二十名貧困學生,還經常到養(yǎng)老院做義工。“每次去做義工他都覺得心里暢快,是順著思想沁到骨頭里的那種舒暢。”這一年夏天,他的企業(yè)成了最早向殘奧會捐款的企業(yè),他也成為本年度“十大興業(yè)模范”的候選人;他的公司孝文化陳列館在全省絕無僅有;他還要跟趙千山拜師學畫……

  李加海的“浪子回頭金不換”,是這個時代特別精彩的故事。

  趙千山從小就對畫畫表現(xiàn)出非凡的天賦,后來考上了西北美術學院國畫系。祖籍海州的系主任蔣遠廷對這個小老鄉(xiāng)特別厚愛,認為假以時日,這個學生一定會獨步畫壇。誰知道畢業(yè)后已到南京畫院工作的趙千山被目光短淺的父母騙回海州,從此淪落成了孔望山職業(yè)中學沒有編制的合同工,雖然被二營巷的人喊作“趙教授”,實際上連個講師職稱都沒有。學校舉行書畫比賽,趙千山精心繪畫的“墨牡丹”被評了最末等的“鼓勵獎”。不僅如此,已經被國家書畫院聘為特聘畫師的他,因為一個學生家長的誣告,差點被開除辭退。

  趙千山的時來運轉,是因為老同學陳半丁。這位國家書畫院的副院長、藝術大師來海州舉辦講座,專程到二營巷拜訪昔日的老班長趙千山,稱趙千山為真正的民間大師。本來門可羅雀的趙家,從此熱鬧起來,“常有陌生人前來拜訪”;電視臺、報紙爭相報道;職業(yè)中學將他的簽到簿、教案等放進校史館陳列……

  卜偉先生是一位書法家,對書畫和收藏頗有研究,與港城書畫界交流廣泛,所以對趙千山這個知識分子人物形象濃墨重彩,用情最深,刻畫最為成功。

  云先至二十幾歲就是國營化工廠的車間主任,就任二營巷社區(qū)主任時已是人到中年。他上任后處理的第一起居民糾紛是轎車碾死哈巴狗的紛爭;剛進居委會,就被一群居民團團圍住,向他反映化糞池長期堵塞問題。“云先至知道自己的工作不可能有驚心動魄,也難見鮮花和掌聲……但幾千戶居民日常生活的一地雞毛,對社區(qū)主任來說都是大事。”

  “社區(qū)工作就像是觸摸屏上的一個引擎,輕輕一點,一個又一個界面隨之打開。這個舞臺空間雖然不大,但這個舞臺卻周而復始地上演四季故事……”

  不僅如此,云主任還會碰到魯大東這樣的無賴:“今天,你要不給我辦低保,我就上你家吃,我就不讓你好過……”

  甚至還會被冤枉,攤上一場官司:“街道小主任,侵占孤老房。”——半小時之內就有幾萬條網(wǎng)友的評論,都是義憤填膺地唾罵云先至,要槍斃這樣的小官巨貪……

  但是,就在新冠病毒來勢洶洶的緊要關頭,兩鬢斑白的云主任沒有退縮,而是堅守抗疫一線,為社區(qū)居民守住安全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線。

  除了這四個主要人物之外,書中還塑造了一些次要角色。如海淀大學教師洪大強、開裱畫店的蔣作君、開古玩店的龐得利、書畫協(xié)會副秘書長康莊、退休干部許三炮和李大理、職業(yè)中學校長(原處長)孔輝、學校后勤處的朱珠、李加海公司會計安靜、社區(qū)網(wǎng)格長葛大爺、五保戶陳老太、“土工”段二爺、包三姑的女兒包小翠、趙千山的女兒趙雯等,這些角色雖然著墨不多,但都有比較鮮明的性格特征。作者在為這些處于不同層次的人物塑像時,抓住人物經歷、心態(tài)、命運的特殊點,勾畫其靈魂,凸顯其人性,從而再現(xiàn)了當今社會各色人等的生活情狀,充分揭示了人物自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特色濃郁的鄉(xiāng)土文化

  《二營巷》是我近期讀到的描寫海州地域風俗文化非常直接和詳盡的長篇小說。

  從第一章到第四章,分別以海州城的一處風景地標和一個特色物產的組合作為每一章的標題。而每一章的內容,自然跟這處風景地標與這一特色物產密切相關,甚而有種精神層面的契合。

  第一章:鎮(zhèn)遠樓與過寒菜。“鎮(zhèn)遠樓是海州古城的地標,如同北京的前門、西安的大雁塔一樣。”“過寒菜是海州城特有的一種菜。……只在海州這一方水土生長,出了海州就無法生長。”包三姑每天下午都在鎮(zhèn)遠樓旁邊的那棵大松樹下賣包子。她包的過寒菜包子有葷素兩種,“入口綿鮮微辣,苦中帶甘,菜香飄溢,讓人口齒留香。”云先至到二營巷社區(qū)走馬上任,也是在鎮(zhèn)遠樓下的車。在來二營巷之前,他就查閱了海州的地方志:鎮(zhèn)遠樓邊上的那棵糯米茶古樹,南宋時種植,歷經八百春秋依然灼灼其華,就這樣靜靜地站在那里,見證古城的的滄海桑田。至此,我們恍然得到了啟示:鎮(zhèn)遠樓,是古城精神道德、文化水準的標桿;苦中帶甘、入口留香的過寒菜,恰如包三姑這一代古城人的人生經歷;灼灼其華、默默堅守的糯米茶古樹,象征云先至這類基層干部無怨無悔的不懈追求。

  第二章:白虎山與雞毛靠子。“白虎山位于海州城南,遍山磊磊青石,形狀像只白虎蹲伏在那里。”“雞毛靠子”則是海州人對一種魚的稱呼。這魚血統(tǒng)高貴,來頭不小。它在長江里叫“長江刀魚”,其身形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全身銀白少鱗,遠看就像雞毛一般。老海州人油炸雞毛靠子,全身金黃,放到嘴里一嚼,又香又脆。

  李加海最喜歡吃的就是雞毛靠子,去飯店必點這道菜,但每次吃完總搖頭:“差點兒味道,炸得火候不到。”原來,他出獄那個大年三十,五保戶陳老太頂著風雪給他端來一碗炸得金黃的雞毛靠子,溫暖了他的內心和靈魂,從此,他發(fā)誓做個好人!他的殯葬公司第一單生意,是給白虎山東邊磨盤巷丁三太的父親辦喪事。多年以前,李加海就是在白虎山上犯的事——他把四支高升塞進那個對包小翠始亂終棄的男孩褲襠,然后點燃爆炸……

  這一章對李加海操辦丁三太父親喪事的過程作了詳細描述,實際上這也是以小說的形式對海州民間喪葬習俗“立此存照”。丁三太父親的葬禮等于給李加海做了廣告,從此他的業(yè)務風生水起。后來,他主動操辦陳老太的后事,并且所有的費用都由他一個人負責。老人出殯那天,李加海走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面,替老人披麻戴孝,眼淚嘩嘩地流……難道他僅僅是為了報答“一碗雞毛靠子”的恩情嗎?其實,此時此刻的李加海已經從里到外完全換了一個人!

  第三章寫道,新千年的第一個春天,包三姑病后初愈,來到海州城南雙龍井的大高家“千禧水糕”買水糕。大高家水糕之所以膾炙人口,有其獨特的秘訣:“蒸水糕看著幾秒就做好了……其實關鍵在于磨粉。這蒸糕的糯米粉,必須要細,還要反復搓,搓完后放在太陽下曬……”包三姑坐在雙龍井旁盛開的桃樹下,“拿起一塊玉一般的水糕,糯米晶瑩剔透。放進嘴里,甜絲絲的。輕輕咀嚼,不僅甜,而且香。”她豁然開朗,包子鋪交給了大兒媳,自己每天躺在家里總不是事,要給自己找點樂趣了……包三姑人生的春天姍姍而來。

  第四章開始就寫趙千山用蝦婆婆招待從上海來的未來女婿常滌子。世事奇妙,這個常滌子竟是趙千山恩師蔣遠廷教授的外孫。接著,藝術大師陳半丁光臨海州,趙千山在家招待老同學,問他想吃什么,陳半丁想都沒想就說:“蝦婆婆,就蝦婆婆。”原來,在美術學院上學時,趙千山帶去家鄉(xiāng)的蝦婆婆,什么佐料都沒有,兩人就在宿舍煮著吃,那個透鮮讓陳半丁至今難忘。再接著,李加海在朐陽門酒館宴請開古玩店的龐得利,點了一桌子老海州風味特色菜,有蝦婆餅、過寒菜豆腐、雞毛靠子、紅燒沙光魚……除了已經介紹過的蝦婆婆等美食,又順帶推出了沙光魚、小綠棱等海鮮特產。沙光魚的傳說在書中開頭“洪大強的研究”里就作了詳細描述,到這里有了呼應。

  《二營巷》透視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挖掘海州的特色文化,塑造了與我們血肉關聯(lián)的人物形象。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找到周邊人的影子,也許還有自己曾經的往事,不時會心一笑。同時,書中大量運用海州的俚語方言,并把它們巧妙安插在合適的人物身上,既體現(xiàn)了地域特色和語言氛圍,又有利于人物性格的表現(xiàn)。例如,“碎嘴”“插呱”“鬼嚼蛆”“小泡子”“大世人”“二五眼”“蝎子拉屎獨一份”等市井方言,原汁原味,風趣幽默,讀來頗為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