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花落紅花落紅》散文詩集,窗外的蟬鳴正熱烈?!肚锵s》熟悉的曲子隨風而至,宛轉(zhuǎn)悠揚,含蓄雋永。“花落紅,花落紅,紅了楓......”這澄明之下的吟唱,誦達一份隱藏的詩意,豈止是對時光的挽留呢?
我一直覺得散文詩的秘密,只有經(jīng)由融入多重元素,以多重視角描摹,不露聲色地轉(zhuǎn)折收斂才能獲得。記得最先默誦的散文詩是柯藍的《早起短笛》。語言天生的強力性,冠詞和副詞絕妙運用,給予我最美的啟蒙。今天悉讀丁一老師的這本詩集,方知真正的藍天始終安然云層之上啊。它難以觸及的高度,不為常人所企。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也未可全然感受它的豐沛,沉潛的熱情和內(nèi)涵。
閱讀需要會意。如果說閱周作人談?wù)摻喜菽镜纳⑽?,如抿嘴吃龍井茶;而讀丁一老師描繪江南秋色的詩文,則似午后品碧螺春。兩者皆滋味鮮醇,色澤隱翠。它們親近自然,鄉(xiāng)息馥郁,承載著歲月的表情,暗示著大地的欲望?!痘浼t花落紅》中金色的稻田,低垂的穗子像無數(shù)的碎片,重疊覆蓋,無不使人感到具有的重量及背負的使命。這片富庶之地“因了與美學對話的金黃稻束映襯,定格寂靜雋永微笑,給予關(guān)于生命思考與飽滿的人生。”秋已暮,一抹微涼。斷芒的稻樁長出細細的綠須,隨風在我視野里若隱若現(xiàn),芳香依稀。那些草木風景,早已滿地落花紅帶雨,金井梧桐秋葉黃。孤獨的秋蟬,故人般地落窗前,悄悄湮沒夏的鼓噪,隱了音律。而輕輕的鳴音,依然縈繞于耳:“展翅任翔雙羽雁,我這薄衣過得殘冬。誰道秋下一心愁,煙波林野意幽幽......”
同是敘事、抒情、哲理相融的書寫,而丁一老師對《采藍藍》中的藍卻執(zhí)著深情。他追尋傾訴它的美麗,若眷戀記憶里清水芙蓉的江南。文中引用“終朝采藍藍,染青色也”。而卻沒有通過時空轉(zhuǎn)換的倡隨之樂,描摹現(xiàn)實的幽怨之情。而是著墨于各色之藍的潔凈,讓我領(lǐng)悟藍的忠誠、藍的憂郁、藍的浪漫。就像“夏天早已約定的藍色甘霖,等到一場藍色艷遇。”我癡迷此章里的藍和古詩的幽深意境。以及文中《詩經(jīng)》和唐詩的巧妙引用,疏落安插,無蔓無枝。當我讀到“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風寒;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不禁驚訝古人的筆墨之趣,也陶然詩海的覓珍之樂。藍色的唐人意象里,自有一種“詩情到碧霄”的表達。丁一老師學養(yǎng)深厚,毫無書齋氣。他予我因詩而望道的奧秘;他帶我進入浩瀚的古詩,教我選擇切口及隱喻,避之俗見舊跡,以邏輯思維關(guān)照萬象,頓悟里覺察曲直。如此諸多的細節(jié),如此匠心獨運,既滿足我對藍的渴望,又于古詩詞的甄別中獲得新的認知。這一抹深邃的藍啊,自然成為上集組章中最明燦的部分。
沒有人擁有如此獨特的審美視角------除了文集的上集。長長的、又似曾相識的60章啊,字字珠玉,味香彌散。它記錄一個時代,記錄一段歲月和一本雜志。同時也記錄一群安守清寂,始終如一,以自覺的文化良知默默為構(gòu)建社會精神家園盡心力的文化人。哦,原來這詩文里的一棵樹,一座房,一株蓮,一盞酒,一道虹,一滴雨......都是刊載《華夏散文》封底的圖配文啊。它陪伴我走過漫漫十年。從中不僅獲得文字的思想和力量,也默默懂得以文“化”人的深深含義。
錢穆說:“文字的意義,在于發(fā)現(xiàn)更高的人生。”世間世情,幽微洞察,又有多少理性思索呢?帶著追問,我走近文集的下集,與《有一個女孩》欣然相縫。我用心靈視角窺視,試圖擁抱彼此的暖意。然而她卻游弋“薄薄紅霧的神奇世界,梳理羽毛,點染畫面的靜謐。”“流淌火一般的呼吸。”哦,這位女孩是那只喙啄的白鶴?還是那只交頸絮語的丹頂鶴?
曾經(jīng),《丹頂鶴的故事》這首愛的長歌,綿綿無盡,感動多少仁愛之心。歌中的女孩為找尋一只失蹤的丹頂鶴而長眠沼澤湖底,化身頭戴紅冠的白色仙鶴,舒展美麗的翅膀,悠然飛向天空。她鶴唳的長鳴,所激起陣陣氣流如風如雨,從仰望她的人的頭頂掠過。多年以后,我卻因詩集里的文字而內(nèi)心衍生柔軟的觸角,蜿蜒伸展,面前漸漸躍動出仙的國度,夢幻天堂------我的“目光與鶴不期而遇,笑也盈盈,俏也盈盈;詩也融融,淚也融融。”“她夕陽攤上立徘徊,紅蓼風前雪翅開。”“她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她安然于原始部落,山之林層層疊疊,林之山影影綽綽;山之水急急緩緩,水之山微微顫顫。”她傲然而輕盈地飛進《天鵝湖》,演繹童話般的愛與美,為世人呈現(xiàn)一幕“別樣動人之姿,別樣水之靈性......”然而,天外之境,人間何曾幾回見?丹頂鶴的故鄉(xiāng),那首凄美的歌吟吟飄過:走過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曾經(jīng)來過......
西方哲學家驚嘆:中國人的美學,一種感性之智。它令人用美的眼光審視生活,并與自然和諧共處。下集文字中,丁一老師含情凝睇美感與情感的關(guān)連,直抒美感引發(fā)想象,保持對人生和自然應(yīng)有激情和思考,對生命狀態(tài)的關(guān)照和省思。也許這就是散文詩藝術(shù)吧。
萬物生來多種多樣,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體驗。我從《行走天邊的駱駝》《蓮之愛》《天下》《生命》《舞》等章的場景中,清晰地聽到一個個特定的時空的回聲。那些彌散文本的底層記憶,往往為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悉數(shù)收編;文字里人和物的境遇、狀態(tài)、美感等等,因儲藏某個時代的信息而于我津津樂道,耿耿于心。
時間的花瓣明晃晃灑落。我穿梭于歷史和現(xiàn)實、想象與回溯之間。然而,真實的現(xiàn)在與夢境的歷史總是平行。成吉思汗射出的箭向西飛行,還盤旋于天空呢,而暖暖的陽光已灑滿荷塘。我沿著靜靜的小路,走進千頃湖色。寬闊的水面寓意“大地博大的胸膛,母親溫柔的懷抱。這里每一枝干都生長著生命的胎盤,每一朵花蕾都是母親的孩子,安放于生命里的綻放。”遠處依舊山巒如黛,輕霧縈繞荷塘,悠悠蕩起一片模糊的香紅。如此清而靜。悄然俯身輕撫那只青蓮,已然紅樓里的芙蓉女子,含蓄溫婉,曉露清愁,只有黛玉配得起這樣的雅致。而《舞》里那位婀娜多嬌,挽一縷荷風,披一抹朝霞的舞者,盡然如蓮帶露冉冉開,綠水出波款款來,然而骨子里的縱情艷麗,將生命釋放空中,哪有黛玉的清高,一柄花鋤就葬了天下?這顛倒時空的線條,穿透時間熏風的縫隙,牽引我的思緒,輾轉(zhuǎn)流連篇篇文字。撲面而來的歷史煙塵、美學季風,還有點點溫習。中學課本里彭端淑《勸學》,歐陽修《新唐書》,范仲淹《岳陽樓記》,注釋猶在。今日重逢于此,昔年朗朗誦讀聲從天邊飄來,伴著蓮香,只需墨間輕輕一筆,就悄然入心。如此這般,40篇精妙文字,每一章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一個自我宇宙。場景跳躍回旋,亦真亦幻。如白云長跪山巒,天地都被深情拂過......
閱讀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極為安靜的獲取。當書中的意味言深影響我的行為,左右我的思維時,才明悟“善讀之可以醫(yī)疑”的深意。我曾多次聆聽丁一老師講散文。他條分縷析的講課風格,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以維系、維度為切點,讓我對寫作要求心靈空間廣義、紀實、深度有了理解。同時對他要求古代、現(xiàn)代散文經(jīng)典作品閱讀的起點落點,也有了認知。那本課堂筆記,定會被我當作哲學書來詳讀,當作寫作詞典珍藏。
凝視這本散文詩集,它留給我一個個閃光的局部。這些光片中,有多少寶貴的細節(jié),促使我更多地去體悟散文詩,有多少營養(yǎng),滋養(yǎng)心靈土壤。不管今后的伴燈夜讀,還是提筆為記,都有融入其中的體驗和滿足。
寫完這篇文字,夕陽的金輝已悄悄灑滿窗外的桂花樹。流轉(zhuǎn)的清涼,不動聲色地渲染著花草樹木,江南已是一片薄醉風景。昨日的蟬鳴已轉(zhuǎn)換成細碎的蛩吟。不禁想起宋人蔡襄的詞:“何事蒼苔數(shù)點紅,曉來花片落春風。”那就以此作為結(jié)語。是為題。
方華敏:江蘇省作協(xié)會員。作品入選《中學生閱讀》《新作文》、高中語文模擬試卷、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之現(xiàn)代文閱讀。多篇作品發(fā)表《中國文化報》《散文選刊》《雨花》《翠苑》《青海湖》等報刊。著有散文集《年年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