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宿遷本土作家楊鶴高的長篇小說《下放戶的女兒》研討會在沭陽舉行。沭陽縣文學研究會主辦了這次研討會。該地23位文友參加了研討,交流、分享了該書的閱讀體會。
長篇小說《下放戶的女兒》從一個家庭的視角,表現(xiàn)了1960年代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小說講述的是大時代里小人物的悲歡故事:心懷遠大理想的城市女子歐陽雅麗因下放農(nóng)村而夢想破滅,在鄉(xiāng)村雖然經(jīng)歷了種種難以想象的命運遭際,仍然堅守人格,保持心靈的清潔。小說以一個女子的悲歡故事,聯(lián)接一個國家的宏大敘事,既細致入微、歷歷呈現(xiàn),又縱橫捭闔、波瀾壯闊,讀來令人唏噓感嘆、蕩氣回腸。小說一再告訴我們:“不論何時,靈魂不能出賣,尊嚴不能喪失?!?nbsp;
與會者認為,長篇小說《下放戶的女兒》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一定成就。通過一個家庭從大城市到偏遠農(nóng)村的命運遭際,再現(xiàn)當年上山下鄉(xiāng)的國家敘事;不刻意刻畫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而注重對人物在特定情境中具體而微的細節(jié)呈現(xiàn);二是具有地方社會學文本意義。蘇北鄉(xiāng)村民居的格局、村莊的面貌、風習的概況,在小說中都力求再現(xiàn)當年的特有場景,并且以非虛構的紀實之筆墨來加以表現(xiàn);三是嫻熟而又文學性地運用了方言敘述。作者對南京下放戶下放前純粹的南京話都有哪些特征,到如今南京、沭陽兩地方言融匯后的突出變化,都有具體、詳細、細致地描述。作者對地方方言具有很強烈的文化自信,常常直接把地方方言化入自己的小說敘事,有一種開明、開放的敘事氣度。
與會者也認為,《下放戶女兒》的筆致,雖然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觀中,植根于沭陽本土這片有著悠久歷史、承載著沉重文化包袱的深厚土壤中,但是也因此,一是小說中人物的命運受著這些歷史文化的繩索牽制著,羈絆著,人物只能向傳統(tǒng)道德一次次折回腳步和尋求皈依,只好在傳統(tǒng)道德陰影籠罩中喘息或者委頓了靈魂;二是主人公的性格一直是被動的,逆來順受的,也從不向命運挑戰(zhàn)什么,人物過于拘泥于道德重負而不能自拔,從而使主人公沒有在一次次重大的矛盾沖突中,獲得靈魂上的升華和超越,也削弱了小說應有的批判力量。三是在語言的質地上,由于小說對于本土語言的一味迷戀,遮蔽了小說對書面語言、普適語言的有效而必要的運用,一些語言較為生澀,影響了小說語言的精確性表達,以及應有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章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