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完日月潭,夜宿南投教師會館。
感覺臺灣對教育投入很多,在臺北參觀陽明山的中山樓,以前國民大會召開的地方,也隸屬于教育部門。
會館的每間客房外,有一個小小的陽臺。搬一把椅子,獨坐陽臺上,手按著欄桿,看日月潭畔的夜景。
日月潭四周群山環(huán)抱,重巒迭嶂。教師會館在一個坡上,從五樓的陽臺看下去,眼前是一片林子,好些樹頂都伸到了齊陽臺高處,從樹叢中望過去,下面是暗青的溶于夜色般的日月潭水。
日月潭位于南投縣,是臺灣唯一的天然湖。
下午游日月潭時,正下著雨,細雨飄飄灑灑。湖天一色,迷迷朦朦的。淺淺的倒映在湖中的群峰之影,被風吹雨拂弄成波波碎皺。
日月潭中有一小島,遠望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顆珠子,舊稱珠仔嶼,現(xiàn)名拉魯島。早就見過資料:以此島為界,北半湖形狀如圓日,南半湖形狀如彎月,每到黃昏,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日月潭因此而得名。
接待我們的夏潮基金會,請的導游寶哥曾是文學青年,他的講解豐富翔實,往往帶著一點文學色彩。他介紹以不規(guī)則的菱形日潭與細長弧形月潭構成的日月潭時,另有說法:日月潭本是一體,兩處湖水深淺不同,一邊湖床低,一處湖床高,出于觀察角度的不同,黃昏時,水淺一點的地方,落日映透湖床,湖底如石英、云母等礦石,會映出色彩來,水色變得赤紅;而深水一邊則顯得翠綠。
相比資料,我寧可相信導游寶哥的介紹。想象晴日里,夕陽西下,新月東升之時,雙潭各顯丹碧之色,光影何其美哉。
教師會館居月潭畔。眼下細雨無月,雨細得有一陣沒一陣的,放眼月潭之水,水波不興安靜無聲。潭邊正有一蛙,一聲一聲地鳴叫著。偶有螢火蟲飛過,在樹叢中若隱若現(xiàn),飛舞著點點光影。
看樓前的樹,靠近的是火焰木樹,枝葉之上,花開得艷紅。與紅花想映襯的,是幾棵樹上的白花,只是想不出來四月這個季節(jié)開白花是什么樹。一路陪伴照顧我們的夏潮基金會的張曉平,很熱情地找來了導游寶哥,經(jīng)寶哥介紹,才知在火焰木樹后面葉片較大的是面包樹,面包樹是不開白花的,那面包樹上,宛如開著的串串白花,是映著燈光而生成的。右邊稍遠處的高樹是黑板樹,也不開白花,因為黑板樹的葉是輪渦狀,那葉片上,含著了光,托著了光,聚著了光,白花之色更清晰些。原來,所有眼中的白花之色,只是遠近不同與葉輪不同所映著的光影,都是光影變幻生成的視線錯覺,我心里卻不承認那是錯覺,因為白花的色彩是多么真實。
離樓更近一點的一棵肖楠樹,要比其它的樹低矮些,朝下望它,肖楠樹的一團團樹枝樹葉,宛如撐著的一把把傘,能看到被細雨濡濕了,也是因光影映出翠綠色來。
慢慢地,目光投向遠處,湖的那邊有車開過,在一排排樹中忽隱忽現(xiàn),車燈光映著湖面,忽明忽暗。這就是早在念中知覺很久的日月潭啊,朦朦朧朧,似真似幻。無由地想到了從日月潭游船上下來,在湖邊看到的高山族邵族人的歌舞,歌舞中有形同舂米、劃舟等種種生產(chǎn)勞動的動作,特色民族服裝上的飾片在跳閃著……
人生于世,社會雜色,時時入心,變化著種種感覺,或強或弱,或重或輕,待時過情過,心中的痕跡有多少?如這夜景,在將來的記憶中,留下的是一片朦朧的光影之色。
記憶只是顯現(xiàn)著人生在內(nèi)心中的投影。壯烈激昂處,光影濃重;平淡緩和處,光影淺輕。不管濃重與淺輕,個中滋味,自知自品罷了。也許有錯覺,卻是美麗的,又何必在意其真實與虛幻。
于是在有節(jié)奏的一聲一聲蛙鳴中睡去。
第二天清晨,雨停了。在湖邊的林道走一走,嗅著樹草清新潮濕的氣息,看著湖水漂渺淺綠的色彩,心中贊一聲:好。
也許人生旅行中的景,有一聲好,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