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東林《警察三部曲》研討會專家發(fā)言專輯

2015年09月16日 11時10分 

汪政:警營文學的新收獲

張光芒:《小警大春兒》對傳統(tǒng)警察形象的突破

何平:在一個文學譜系上談薛東林

趙普光:關于《小警大春兒》

李風宇:為公安戰(zhàn)線書寫春秋

張永祎:責任重于山  使命大如天

劉志欣:挑戰(zhàn)閱讀慣性的《小警大春兒》

警營文學的新收獲
——在薛東林《警察三部曲》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汪政
(省作協(xié)副主席、茅盾文學獎評委)

  召開薛東林《警察三部曲》的研討會非常有意義,據說這是南京公安系統(tǒng)第一次為一個普通警察召開文學研討會,而且邀請了許多公安系統(tǒng)以外的文學界的領導和專家。其實,就我所知,公安系統(tǒng)的文藝創(chuàng)作一直很活躍,公安干警們在履行自身職責的同時進行文藝,將警營的生活表現(xiàn)出來,既豐富了警營文化,也讓人民群眾更多地了解他們,這對全社會形成法制與安全共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幾年,我也閱讀過不少警營作家的作品,許多作品題材之新穎,主題之獨特,藝術表現(xiàn)手法之豐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繁榮文藝創(chuàng)作上來說,這是一支值得重視的隊伍。
  我和東林交往已經有許多時日了,他有豐富的文學創(chuàng)作經歷,也已經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了大量作品,是警界的一位資深作家了。我先看到的是這次研討的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小警察大春兒》,當時還沒有出版,我一下子就被作品吸引住了,因為東林告訴我這是一部以警察生活為題材的作品,所以我在一開始是從一般警察題材作品的閱讀期待上去想象這部長篇小說的,但看進去后我發(fā)現(xiàn)了作品不一般的地方,它是寫人,是為了刻畫人物的,而且,在人物刻畫上作者有自己的追求,東林繼承了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傳統(tǒng),是在典型環(huán)境中去刻畫人物的,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從頭再來90后小警察,他的身上有著這個時代太多的痕跡,有著這一代人許多的性格特征,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硬漢”,甚至在一開始讓人懷疑他能不能成為一個警察。這樣,人物的性格不但更豐富了,更真實了,而且具有了時代和社會的意義,作品也與現(xiàn)實有了更緊密的聯(lián)系。我的閱讀印象在南京市文聯(lián)和江蘇作協(xié)重點項目評審中得到了專家的印證,大家對這部作品作了充分肯定。
  后來,我讀到了三部曲中的其他兩部作品,我才知道了東林的整體考慮。三部曲以時間為緯,以三代警察的生活為經,從南京解放前夕落筆,一直寫到改革開放的今天,給我們全面展示了南京公安戰(zhàn)線幾十年的歷史與現(xiàn)實。當然,東林并不是要給人們一部完整的南京公安史,那是專門史的任務。東林用的是文學的方式,所以,他并沒有用全景的視角,而是選擇了一個警察家庭來作為表現(xiàn)對象,這樣,人物出來了,故事也有了,而幾代人的工作、生活與成長又自然地再現(xiàn)出公安系統(tǒng)幾十年的變遷,也折射出社會的滄桑巨變。如果對公安系統(tǒng)不太熟悉,如果對警察這一職業(yè)不比較陌生,如果對南京這一城市的公安史還沒有關注留意過,我相信讀了薛東林的警察三部曲一定會大有收獲。三部曲描寫了整個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從解放初期,到五六十年代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到文革,再到改革開放,以及新世紀以來當下的警營內外的社會生活,作者都 有細致而獨特的描寫。從中國社會的政治、軍事、人文狀況,到南京公安,盡收眼底。我以為這三部曲是作者的整體構思,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甚至“野心”,東林顯然是沖著創(chuàng)作南京公安的史詩性作品這個目標去努力的。
  作品成功的地方很多,是東林多年從警生活的積累,也是作者長期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當然,文學創(chuàng)作是沒有止境的,東林還有許多的想法,許多的構思,希望他多思考,多琢磨。警察文學是文學大家族中重要的一種,而且讀者都喜歡看,在世界文學范圍內,有許多經典,東林不妨多看看。我更希望今天的研討是個起點,東林,以及其他警察作者多與文學界的作家評論家交朋友,讓我們一起為文學的繁榮,為警營文化的建設做出更多的貢獻。

                               2015年9月16日整理.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江蘇作家網 【打印文章】 【發(fā)表評論】

主辦單位: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

版權所有 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

蘇ICP備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