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們的文學藝術不斷醞釀、積累、成長,但文藝精品的數量仍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而推動文藝作品推陳出新、不斷進步的重要手段——文藝批評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沒有發(fā)揮好應有的社會功能。為一步加強文藝批評隊伍建設,在全社會倡導正確的文藝批評導向,推動各類文藝的繁榮和發(fā)展,本版推出“建言文藝批評”專欄,開篇發(fā)表批評家南帆的文章,以期引起讀者的關注和討論。
——《人民日報》編者
文學的生產、接受與承傳擁有一套完整的機制,理想的文學批評通常承擔了多方面的功能: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之中遴選、舉薦經典,構建文學史,為文學理論的各種命題提供素材,如此等等。對于作家說來,批評家并非文學教練,可以在寫作現場耳提面命,但是,他們的觀點可能或多或少地觸動作家,微妙地影響未來的文學生產;對于讀者大眾,文學批評的解讀往往是他們的思想助手。一部重要的作品可能驚動整個社會,形成輿論的漩渦,各方面眾說紛紜,見仁見智。這時,文學批評的發(fā)言有助于整理思想,明辨是非,提煉、放大和延伸作品隱含的意義,力爭清晰地表述許多人“心中所有,口中所無”的難言之感。
資源充足,批評卻患上思想貧乏癥
然而,這也是許多人深感失望的時刻。他們期待地轉過身來,突然發(fā)現文學批評已經缺席。或許,“思想的缺席”是一個更為精確的形容。從故弄玄虛地堆砌術語、生吞活剝教科書到恫嚇式的喝斥或者廣告式的吹噓,各種文學批評仍然占據了不少報刊的版面,但是,人們察覺不到思想的沖擊,察覺不到激濁揚清的力量,察覺不到獨具慧眼的洞見??疾煳膶W批評之所以不稱職,許多人提到了批評守則的瓦解。由于種種利誘和威嚇,一些批評家不再直言無忌地說出自己的觀感。這時的文學批評成為虛與委蛇的應酬,甚至成為明碼實價的恭維之辭。如果說,庸俗的世故人情磨鈍了批評的鋒刃,那么,學院體制逐漸成為束縛文學批評的另一種網絡。昔日的眾多批評家紛紛踅入學院,蟄居在某一個學科的門楣之下皓首窮經,專心致志地制作學術論文換取教授職稱。學院通行的學術評價體系往往認為,文學研究只能侍奉在經典作品的左右;熱衷于對當代文學發(fā)表即興之論,文學批評多半缺乏足夠的學術含量。當然,抱怨外部環(huán)境的各種不利因素都不能掩蓋另一個尖銳的問題——即使存在一個理想的發(fā)言席,又有多少批評家可以提供令人信服的真知灼見?多數時候,平庸、人云亦云顯然是批評家思想貧乏的征候。
許多人覺得,文學批評的失守令人痛惜。他們對于20世紀80年代文學批評的踴躍氣氛記憶猶新。相對地說,現今的理論資源、人才資源以及話語空間遠比80年代充足。20世紀被稱為“理論的時代”。人們不僅有條件更為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觀點與歷史的觀點,同時還可以廣泛地涉獵“新批評”、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精神分析學、接受美學等諸多批評學派。另一方面,30多年的時間里,數以千計的大學訓練出眾多的文學研究人才。他們的文學史知識、理論修養(yǎng)以及解讀作品的能力無不顯示出專業(yè)的烙印。況且,現今的文學批評擁有許多發(fā)表的場所。各種文學雜志與學術刊物之外,形形色色的報紙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來。這極大地擴充了文學批評的表演舞臺。如果考慮到新型的大眾傳媒,互聯網上的網站或者個人博客的容量幾乎是無限的。然而,批評家的后撤仿佛表明,理論、人才與話語空間并未有效地整合到他們的工作平臺之中。這是為什么?
批評必須活躍在當下文學第一線
首先可以提到的是,文學批評如何駕馭理論資源。如果批評家僅僅熱衷于羅列概念,言不及義,那么,理論反而是一種負累。多數理論擁有漫長的譜系,并且在某一個學科框架之中——例如,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持續(xù)地積累,但是,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是理論的終極使命。這個意義上,文學批評是實現這種使命的重要形式。文學批評沒有任何理由鄙薄理論,但是,文學批評的職責不是理論的自我總結;闡釋一部作品或者描述文學經驗,批評家的主要目的不是為理論體系的完成添磚加瓦。相反,文學批評毋寧是理論輸出的終端。從概念、范疇到各種命題,理論之中貯存了巨大的思想能量。批評家并不是簡單地判決作品,分配一流或者三流的標簽;更重要的是,文學批評在考察、分析和判斷的同時釋放出這種能量。換言之,理論使作品的解讀同時顯現為思想的表述。文學批評時常包含了思想與文學的呼應,一些偉大的批評家甚至借助文學與整個世界展開積極的思想對話。在他們那里,文學、思想與世界三者構成了相互激勵的關系。這時,文學批評不是術語背誦的競賽,不是根據某一個學派的論斷按圖索驥,批評家將在文學經驗的解釋和評價之中展示理論的真正活力。如何造就思辨性理論與具體文學經驗之間的循環(huán)互動,文學批評提供了二者的接口。所以,對于批評家說來,豐富的理論修養(yǎng)僅僅構成了個人才能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文學經驗與社會歷史的熟悉程度同時決定了他們的理論能夠走多遠。
按照這種要求,現今文學批評的人才訓練并不全面??梢詮拇髮W的文學課程之中察覺,文學經驗與社會歷史往往是一個弱項。教授在課堂上介紹各種理論模式,他們提供的例證通常是文學經典。經典擁有公認的評價,沒有多少教授愿意冒險地總結尚未定型的文學經驗,甚至涉入不知深淺的社會歷史。然而,文學批評的實踐證明,墨守經典示范的成規(guī)猶如紙上談兵。對于文學批評說來,經典的意義僅僅是現行作品的背景。多數時候,批評家在于指出現行作品與經典之間的距離;個別場合,批評家也可能發(fā)現現行作品正在跨越經典設立的路標。總之,文學批評聚焦于身邊的文學。沒有文學史教科書的庇蔭,沒有現成的結論參考,批評家必須具有介入文學前沿的能力。從爭辯、反駁、鼓噪到莫衷一是的傳聞,批評家無所畏懼地投入雜亂的局面,并且通過力陳己見從而脫穎而出。顯而易見,種種短兵相接的思想交鋒遠比不痛不癢地談論經典吃力。這時的批評家必須勇于擔當。坦率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批評家的意見可能遭受曲解、斥責甚至圍攻,同時,批評家也可能產生失誤,產生理解或者判斷的重大偏差。盡管如此,他們沒有理由退縮。無論是獨樹一幟還是從善如流,批評家必須及時地站到真理這一邊,即使這種做法有損于聲望、威信或者個人利益。這即是擔當的意義。所以,文學批評并不拒絕學院提供的專業(yè)知識,而是遠離經院習氣,活躍在當代文學的第一線,櫛風沐雨。
當然,尊重當代文學,并不意味著謙卑地唯唯諾諾,尤其是在大眾傳媒如此發(fā)達的今天。相對于傳統(tǒng)的文學雜志與學術刊物,大眾傳媒擁有巨大的影響力。這猶如雙刃之劍。登陸大眾傳媒的文學批評可以廣泛地覆蓋社會的各個層面,這是有利的一面;大眾傳媒的影響力時常被某種商業(yè)企圖收買,從而限制了批評家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這是不利的一面。目前為止,后者常常成為人們詬病“媒體批評”的理由。由于強大的資本優(yōu)勢,某些暢銷書、電視連續(xù)劇或者電影可能變相地購買大眾傳媒的評論版面,借用文學批評的名義行商業(yè)宣傳之實。這是作者、制作機構與大眾傳媒共同謀劃的雙贏。這時,批評家的責任即是,以自己的思想打破二者的壟斷,顯示另一種視角、另一種價值判斷的存在。當媒體批評津津樂道地夸耀發(fā)行量、票房、收視率和作家在富豪榜上的排名之際,批評家仍然要有勇氣談論“美學風格”,或者談論這一部作品給歷史帶來了什么。眾多跡象表明,娛樂作品已經成為現今的文化寵兒,大眾傳媒時常將笑聲的音量作為褒獎的依據。娛樂并非什么罪過,壓抑與悲情沒有理由成為文化的主調。盡管如此,我仍然要重復的是,最高意義上的文學具有撼動歷史或者改變個人命運的潛能。文學批評的首要職責是召喚這種潛能,使之形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