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漢明:他們是一群——江蘇詩歌一瞥

2013年05月26日 17時24分 

鄒漢明(浙江《嘉興日報》副刊部主任編輯,詩人,評論家)

  曾在南京生活了四年,深得古典江南神韻的詩人柏樺有過一番有趣的談論,大意是,中國當代詩歌肇始至今三十余年,在地域的版圖上,詩歌風水的流向主要有這么三大塊,北京的今天派,四川盆地,最后是“偉大的”江南。這里,江南前面的形容詞是柏樺寫給北島的一封信里忍不住蹦出來的。柏樺對江南的感情由此可見。

  這是一名詩人——因為論說江南詩歌風水的文章,完全可以把他看成具有獨特發(fā)現(xiàn)才能的一位詩歌批評家。換言之,這是詩人與批評家雙重身份的柏樺對有著偉大過去的詩歌江南作出的當代期待。這種期待源于柏樺對江南知根知底的了解,源于對近年江南詩歌文本的細讀,以及,他情有獨鐘的數(shù)次江南之行。柏樺是看到了江南詩歌興盛的若干苗頭之后說出這番話的,是他的肺腑之言。

  開篇引述柏樺的話意,想說明的不過是:我本人一直將柏樺看成是一名江南詩人的,再縮小一點,一名南京的詩人。當然,柏樺的詩歌影響力,遠遠不止于南京或江南,我這里只是想說明白,他的詩歌美學的基點在江南——如一個精巧的樓閣,立柱下面的那一塊柱礎石,是典型的江南產(chǎn)物。你看他寫《蘇州記事一年》,一首詩,把江南一年的風俗一網(wǎng)打盡了,多么的江南!更深一步地考察,柏樺的情懷是江南的,比很多江南詩人還要江南,比很多江蘇詩人還要江蘇。如果你了解柏樺與江南的關系,我還有一個發(fā)現(xiàn),柏樺是影響了現(xiàn)在活躍在江蘇詩歌界的不少詩人的,因此也可以說,溫潤中見風骨的柏樺詩歌,仍是現(xiàn)在江蘇詩歌的一根標桿。

  江蘇的詩歌是江南詩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意思的是,江蘇一省的詩歌格局,大致也就在長江以南的地域相對活躍。南京是江蘇詩歌的一個重鎮(zhèn),一直生活在南京的韓東,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成名,是北島以后的第三代詩人的代表性詩人(近年,他越來越成為了我們時代一名重要的小說家)在他的周圍,是一些個性比較鮮明的詩人,朱文不僅是卓有成就的小說家,也是很有特色的詩人、導演;小海是在南京讀的大學,生活在蘇州,他一直在故鄉(xiāng)的北凌河一帶彎腰拔草,他是沉默于大地的一名詩人,像羊群吃草一樣,專注而不旁顧。深受法國文學影響的朱朱,其精致的詩歌文本,骨子里滲透出一股江南蛛網(wǎng)一般纏繞而精密的結構的氣息,他的詩歌細究修辭,是普魯斯特法語的優(yōu)雅和中國古典文學中類似于昆曲優(yōu)美身段的結合。此外,南京的詩人,就我所知,還有黃梵(也是小說家)、近年調(diào)來南京工作的馬永波(也是翻譯家)、馬鈴薯兄弟、育邦、胡弦,等等;南京的老一輩詩人中,有子川,女詩人中,有代薇(近年我很少讀到她的詩歌),都是有相當創(chuàng)作實力的。

  這里重點說說葉輝。葉輝生活在南京近郊一個叫高淳的縣城,他因此成為了一名詩歌的“小鎮(zhèn)考古學家”——我是說,葉輝的詩行有著考古學家發(fā)掘古文物那樣細致的刀功,如果讀者足夠凝神,是可以讀出他詩歌地層的紋理的。葉輝有自己的詩歌理想,他有細節(jié)的,內(nèi)斂的,引人發(fā)笑的智慧,也有小鎮(zhèn)巫師般的超現(xiàn)實奇想。葉輝的創(chuàng)作,一開始就是講究細節(jié)的,靈感來自日常生活,卻又是沉思的產(chǎn)物——沉思的品質(zhì),在中國當代詩歌里頭,我以為是稀有的品質(zhì)。文本上,葉輝盡可能地節(jié)省語詞,所以,他是最熟悉“減法”運算的一名詩人。他展示給讀者的詩歌數(shù)量永遠是那么少。他的兩本詩集《糖果店》、《對應》,也是我所收到的詩人的作品集中最薄的兩本了——純粹的個人風格,美學上,是完美的追求。葉輝與今日網(wǎng)絡詩歌貌似興旺發(fā)達的散句繁殖恰成一個對比。

  蘇州也是一個詩的城市。除了上面我迫不及待說到的小海,車前子當然是典型的江南才子了。老車現(xiàn)在定居北京,但他大量的隨筆與詩歌,甚至他偶爾的信手涂鴉,哪一筆離開得了江南地氣的浸淫?他人在北方,老魂靈依舊纏繞在江南。詩思敏捷的,快速的,饒舌的,間雜著土語的,民間的車前子,明月前身?。∷募炘诮稀髑宓囊粡埞女嬌?,不經(jīng)意中你就可以認出他的眉目來。蘇州詩人長島是另一副面目,相對于其他的詩人,長島地域的標記不甚明顯,但詩藝上卻有很好的平衡力,書寫現(xiàn)代人的感受。蘇州近郊的同里,一位筆名蘇野的中學老師的詩歌追求,我關注有年了。蘇野幾乎是江蘇詩歌的一名隱士:

  服務于痛苦,尖銳的理智

  和語言純粹的技藝

  遠離一個崩潰時代敘事的火山灰

  這是他寫給吳江早逝的才女葉小鸞的同名詩歌,也是他詩歌觀點的表白,從中可以讀出詩人內(nèi)心的糾結。蘇野大量地書寫比如“擬古”之類來自古典時代的“詩題”,其實也是另一種現(xiàn)代感覺。但,蘇野詩歌因此有了不同一般的文人氣,這在一名小鎮(zhèn)詩人的身上,他頑固地伸向古代的閱讀維系了他的詩歌觸覺,從而獲得了安靜,這是難能可貴的。

  常州的詩人有馮光輝,也是出道很早的詩人;胡正勇近年定居常州,他與張羊羊差不多的年紀,常州詩歌也算后繼有人。無錫有三位詩人與我有過一面之緣,金山、陳傻子和黑陶。黑陶的注意力似乎在散文上,詩見的不多;金山的《金音召悲歌》印象深刻;陳傻子近年的創(chuàng)作風格大變,專注于口語的書寫,這在江南是少見的??谡Z詩仍在探索之中,很難作評。陳傻子近年全身心專注于詩,苦苦地給讀者贈送禮物,很不容易。述及口語詩,沈浩波是江蘇泰興人,這位“心藏大惡”的詩人提倡“下半身”寫作,流風所及,一時披靡,但他本人卻寫有極具良知之作。沈浩波詩歌蓬勃的原始活力,有它特定的意義。

  江陰因為有了詩人龐培而令人側(cè)目。歷史上的江陰有著一股陰冷的硬氣。生活在此地的龐培,是一個多次橫渡長江的詩人,他的詩歌因此被更多的水包裹——這水,像搬動著亙古的時間,綿綿不絕,來無由,去無著;它不說話,但是它在流。龐培的詩歌,與它引人注目的散文(他的許多散文我一直視為詩歌)一樣,獨得江陰之“陰”——這是雨聲纏綿之陰,是水的至柔之陰,但陰郁中有著江陰固有的硬氣。龐培是一名有著美學追求的詩人,他的詩歌來自于廣泛的大地上的行走,在這一點上,他有古代詩人的風范。

  長江北岸的江蘇詩人筆者接觸不多,鹽城詩人孫昕晨、姜樺,都是有著大地感的詩人;義海是創(chuàng)作與翻譯并舉。睢寧有大衛(wèi)(在北京),徐州有女詩人沙沙,揚州有張作梗(客居),都值得關注。

  英國藝術批評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歸納出最終影響藝術風向的三種因素:地域、種族和時代,對于一名中國詩人來說,地域的因素極其重要。江蘇處在吳文化的籠罩之下,吳文化的精致、優(yōu)雅,千年以降,深刻地滲透到了人們的骨子里了。我們從古代的建筑以至現(xiàn)在的吃食、服飾、普通市民居家的整潔,時見這種文化的滲透。詩歌作為一種精英文化,一種特別講究語言的藝術,江蘇詩人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成功地表現(xiàn)出了吳文化的特點,所以,普遍的一個感覺,是詩體的優(yōu)雅和意象(或細節(jié))的精致。江蘇詩歌很少有粗糙的書寫,提倡下半身的沈浩波,不談他那些故意嚇人的身體語匯,詩句極其清澈,語言也準確到位。他與另兩位詩人朱朱和葉輝倒是有趣的一個對比,我曾試圖找出他們詩歌風格上的反差——因為這幾個人可以代表江蘇詩歌的兩極,但,剔除一些假象,他們內(nèi)在的反差我現(xiàn)在以為其實并不大。

  精細的結構,講究生活細節(jié),個人性,與生俱來的對語言的精致與精確的向往,這幾乎是江蘇詩歌的一個特征。這個特征使得江蘇的詩歌總是能夠?qū)⒃姼璧恼Z言上升到藝術的高度上去打磨。這些詩人會將詩歌作為江南地域中一種共同約定俗成的“詩歌”來書寫。換言之,語言與結構過分的雅致化,也成了一種需要破除的程式,因為這種范式很難將我們這個粗糙(或粗俗)時代的牛首馬面摁倒在現(xiàn)代詩歌的文本中——這確實是一個悖論,值得研討。

文章來源:江蘇網(wǎng)絡電視臺 責任編輯:程家由 【打印文章】 【發(fā)表評論】

主辦單位: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

版權所有 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

蘇ICP備09046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