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燁:《先鋒與古典之間:葉兆言小說創(chuàng)作論》(文學評論集)

(2025-04-17 11:24) 6008483

  一、基本信息

       書名:《先鋒與古典之間:葉兆言小說創(chuàng)作論》

  作者:康燁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版次:2025年1月第1版

  定價:129元

  ISBN:9787522746678

       二、作者簡介



       康燁,江蘇南通人。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師從張光芒先生。北京師范大學訪問學者,師從劉勇先生?,F(xiàn)為南通大學文學院講師,兼任江蘇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會員。在《當代作家評論》《南通大學學報》《中國現(xiàn)代文學論叢》《華夏文化論壇》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多項。
       三、內容簡介
       本書將葉兆言的創(chuàng)作以小說為引領,散文等為輔助,在先鋒與古典相交織的視野之下,系統(tǒng)地考察其小說文本所展現(xiàn)出的個人進路的歷史詩學建構,以生命個體為軸心的敘事倫理,愛欲書寫的哲學追索,南京路徑與世界視野的辯證,民間敘事的市井俗韻,江南文人的文脈譜系以及小說形式層面的現(xiàn)代性探索等。

  作者依據(jù)“人性的、審美的、歷史的”判斷標準,深度挖掘葉氏小說文本形態(tài)背后的文學態(tài)度、敘事驅力以及寫作中的文化趣味和內在力量,從而闡述葉兆言在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風格與價值。

  四、目錄

  序(張光芒)

  緒論

       第一章 文學觀、發(fā)生學與方法論

  第一節(jié) 先鋒姿態(tài)的迷戀

  第二節(jié) 反本質主義的思維向度

  第三節(jié) 雅俗變奏的張力運作原理

  第四節(jié) 外國文學影響與世界性尺度

  第二章 歷史書寫與歷史意識的重建

  第一節(jié) “小敘事” 的建構與倫理

  第二節(jié) 個人與歷史的辯證

  第三節(jié) 民間視野與南京路徑

  第四節(jié) 存在歷史主義的哲學內涵

       第三章 現(xiàn)實題材與人性話語

  第一節(jié) 欲望的悖論及其文化建構

  第二節(jié) 俗世的愛情及其升華路徑

  第三節(jié) 斷裂的關系與精神尋根

  第四節(jié) 人性的開掘與心理現(xiàn)實主義 

       第四章 敘事策略與意義編碼

  第一節(jié) 時間: 拼接·綿延·彌合

  第二節(jié) 互文: 重復·用典·戲仿

  第三節(jié) 復調: 意識·人稱·文體

       第五章 審美風格與文化意蘊

  第一節(jié) 新文人小說的江南美學

  第二節(jié) 新世情小說的古典風神

  第三節(jié) 媚俗的省思與反諷修辭

  第四節(jié) 生命的錯位與悲喜劇內涵

       結語
       附錄葉兆言文學年譜
       參考文獻

  五、序言

在先鋒與古典間定位葉兆言

文 | 張光芒

  南通大學文學院教師康燁博士的學術專著《先鋒與古典之間——葉兆言小說創(chuàng)作論》以“先鋒與古典之間”為主標題來涵蓋當代著名作家葉兆言的文學世界,意在從作家主體的整體人格精神層面來展開敏銳的捕捉。綜觀整體面貌,其在嚴謹扎實、題域創(chuàng)新與理論深度諸方面均有充分的體現(xiàn),已是該領域不可多得的前沿成果。

  首先是論從史出的思想視域與學術路徑。康燁極為注重將所有文本和文獻搜集齊全,從掌握和梳理資料出發(fā)推論觀點。對葉兆言的小說、散文、傳記等進行整體性把握,運用“大文學”的研究觀念,在文學與歷史、真實與想象、文學性與非虛構的纏繞交融、間性對話中理解葉兆言小說里面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接近葉兆言小說獨特的敘事樣態(tài)——從個體的、生命的、日常的和人道的視角出發(fā),用文學的洞察對歷史進行能動化的隱喻建構,把當下的能動因素與顛覆力量置入歷史,以歷史敘事為表,觸及現(xiàn)實中的尖銳問題,并試圖探索人類自我救贖的路徑;用零散和邊緣的人物與事件對巨型歷史景觀進行解蔽,用自由的想象與多義的修辭烘托出人類生命的豐富景觀與多元的價值生活,穿透歷史社會的深層形態(tài),揭示出人的存在形態(tài)、生命悲劇等帶有濃厚形而上色彩的理性命題。

  同時,通過整理年譜包括創(chuàng)作談、回憶錄、文學會議、文學活動等,多方面了解葉兆言的生活道路、生命體驗和精神動態(tài),勾連小說內外的文學史料,在綜合考辨與論述中把握葉兆言的創(chuàng)作心理及創(chuàng)作發(fā)展傾向,努力做到“知人論世”,以文本與作家的密切關聯(lián)作為評價葉兆言小說的關鍵要素。比如反對輕車熟路,寧可寫砸寫壞,也要求新求變;認為先鋒就是最大的通俗等,都反映了葉兆言獨特的藝術才情和創(chuàng)作個性。

  作為文學界與研究界都非常關注的現(xiàn)象級作家,有關葉兆言的評論和研究十分活躍和發(fā)達,康燁能夠深潛于前人言說與他人研究的汪洋大海中,尋找與學術界進行深層對話的通道。她善于收集歷來研究葉兆言的評論,在反復學習推敲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的理論邏輯與譜系,把研究向前推進一點,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問題。比如她搜集陳思和、丁帆、費振鐘、汪政、曉華五位評論家有關葉兆言早期小說創(chuàng)作的研究后發(fā)現(xiàn),雖然他們把葉兆言歸置于先鋒作家群,但卻更加直觀地把握到,葉兆言小說實驗的藝術原則與價值體系并不同于余華、格非等新潮同人。葉兆言的特點在于不避俗常,構造面貌平淡普通的故事,而能蘊含與眾不同的認識生活的方法與視角。早期評論很準確地勾畫出葉兆言的輪廓,正是以此為基礎,作者尋繹到以生命的二律背反性和生命的悲劇性為主旨來切入葉兆言小說的研究路徑。從小說中豐富、復雜的生命世界去體察細節(jié)的情理、靈魂的激蕩和作家的用心所在——人性內在的自然欲求和本真性的生命體驗,本能中的直覺、非理性和向上的力量,人性在善惡兩端的矛盾交織與復雜多變,人生的相對性、命運的極端不確定性。


  其次是多聲部的研究視角及其立體性的整合。以作品為基石,突破孤立的作家作品研究,在與小說理論、創(chuàng)作思潮、文學現(xiàn)象和文學史的多維關系中分析、考察作品,打開文本的多重影像和多層指涉系統(tǒng)。比如運用解構主義相關理論來把握葉兆言小說異態(tài)沖撞、豐富渾成的特點,解讀文本“突出的矛盾性和完美的融合性”,就是在閱讀的基礎上,直接發(fā)現(xiàn)問題,再選擇理論來解決問題,在小說的闡釋活動中獲得對一系列著名的理論概念靈活的、富有彈性的理解。事實上,葉兆言的小說往往包含解構與建構的雙重元素與雙重特征,這是由一種深刻的“歷史中間物”意識所決定,是以反本質主義思維去照亮和揭示撲朔迷離、變幻莫測的現(xiàn)實世界與人類經(jīng)驗,最終抵達對生活本質和生命意義的思考,對人性、精神、道德和倫理的探索與價值建構。

  與此同時,康燁也非常注重多樣化的歸類對照。比如將葉兆言同時期的各種不同題材作品,不同時期的同類題材作品進行對比,將葉兆言與五四作家、先鋒作家、西方現(xiàn)代派、后現(xiàn)代作家進行對比,從而更深地了解葉兆言的個性,并使他的小說中無法被共名的文學現(xiàn)象、文學流派、文學特征所類化的自由倫理本性浮現(xiàn)出來——雜花生樹與群鶯亂飛的多元性、存在之輕與思想之重的含混性、以“嬉游的歡愉意識”反襯現(xiàn)實的沉重、在喜劇的氛圍中開出悲劇的花朵。

  作為一位年輕的學者,康燁這部專著也許尚未抵達理想的批評境界,但她的寫作并沒有拘泥于學術論文規(guī)范,而是追求較強的可讀性、語言的文學色彩,不僅是學術意義上的文獻、知識,更想將審美、智慧的層面表達出來。比如對《棗樹的故事》《一九三七年的愛情》《浦來逵的痛苦》《花開四季》《蘇珊的微笑》和“張英系列”等小說的細讀,就是圍繞文學與人生這一主線,從最具體的細節(jié)和材料中激發(fā)想象的火花,通向有精神體溫的價值世界;從作家的心靈世界進入對小說修辭和文體風格的審視;以小說的復雜性和可能性,推動對事物亦此亦彼又非此即彼關系的新的理解。

  從這個意義上說,康燁的專著既是在研究葉兆言小說,也是在研究“這一個”作家整體性的存在,更滲透著她的自我觀照和自我表達。

   本文原刊于《江海晚報》2025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