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書名:《原野之上》
作者:王向明
ISBN:978-7-5306-8811-3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4年05月
頁數:242
定價:69.00元
二、作者簡介
王向明,1984年生于豫北。做過民工,當過北漂,干過特警,守過邊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第十三屆簽約作家,魯迅文學院第23屆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入選第二批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文學類)。著有長篇小說《平實的夢想》《大浪淘沙》,長篇報告文學《永不打烊的警務室》,散文集《原野之上》。作品刊發(fā)《人民日報》《啄木鳥》《長江文藝》《雨花》等刊物。榮獲第七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第九屆冰心散文獎、揚州市“五個一工程”獎,蟬聯第四屆、第五屆江蘇報告文學獎。
三、《原野之上》簡介
散文集《原野之上》遴選了作者近10年發(fā)表在《人民日報》《長江文藝》《雨花》《啄木鳥》《散文選刊》《中國青年報》等刊物的30篇作品,并首次結集出版。作者依托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扎根基層的從警經歷,書寫純真的鄉(xiāng)土情懷和基層民警不辱使命的感人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視角,通過小人物的命運和人物成長反映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以及社會時代變遷對人民生活質量的影響和提升。
四、《原野之上》創(chuàng)作談
每個人都是大地上的一棵草木
——散文集《原野之上》創(chuàng)作談
我給自己貼了兩個標簽,一個警察,一個作家。雖然直到現在我也沒讓任何一個標簽變得閃亮,但在內心深處,我還一直在為它們去努力。
我出生在豫北平原蕓蕓眾生中的一個村莊,村子雖然隸屬河南,準確的位置卻是在黃河以北。我成長的很多記憶里,每年夏天都極度干旱,河里沒水,井里也沒水,人和莊稼、樹木都干渴無比。那時候,我十分羨慕生活在南方的人,那里河網密布,魚蝦豐碩,十分讓人向往。
也正是這個原因,高考結束之后,一列南下的火車將我從黃河之北拉到了長江以南,命運也開始了新的走向。今年,四十歲的我正式進入中年。俗話說,四十不惑,現在回頭看過去的時間里,二十年在豫北,后二十年在江南。故鄉(xiāng)是精神歸屬,他鄉(xiāng)是肉體棲息。
對于絕大多數寫作者來說,最初的創(chuàng)作都是在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里挖掘,去寫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地方。作為半路出家非科班出身的我來說,更是逃不過這樣一個過程。
在這本書里,我寫故鄉(xiāng),寫親人,寫親情,寫熟悉的村莊與草木。但在寫的過程中,我試著嘗試將現實的自己與創(chuàng)作的自己進行割裂,跳出自己看自己,用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經歷與過往。因為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自卑、虛榮、懦弱、趨利,都可以真實地存在于自己或者親人身上。這是人性的真實,在文學的世界里,可以不被美化。
在我嘗試寫作的道路上,先后讀過很多作家寫父親的書,陳倉、龐余亮、向迅、鄧安慶四位老師對于父輩的書寫,真摯、樸素,絲毫不回避父親身上的缺點,真實生動地將一個父輩的形象寫得鮮活無比。
在這樣的啟示與頓悟下,我嘗試寫了《父親的荒原》《原野之上》等關于父輩親情的文章,雖然它們跟幾位老師作品質量不好相提并論,但對我個人來說,已經是具有實質性的突破。在此,也十分感謝陳倉、龐余亮、向迅、鄧安慶四位老師愿意為我這本散文集《原野之上》做推薦人。
除了關于鄉(xiāng)土、親情的書寫,書中還收集了部分我寫公安民警、輔警的文章。警察是我的職業(yè),具體到工作崗位上,我又是干宣傳的,去寫這支隊伍中出色的典型代表,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我無比熱愛這個行業(yè),也正是這個原因,我經常到一線去體驗基層民警、輔警的真實工作與生活。他們有的在城市,有的在鄉(xiāng)村;有的是社區(qū)民警,有的是派出所所長、刑警;有的在我工作的江南,有的在北京、四川、吉林、江西、河北相對遙遠的地方。我書寫他們,是想展示一個真實的人民警察形象,讓我們這個行業(yè)外的人了解真實的公安工作。
書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很久之前寫的,這次結集出版,是想對之前的創(chuàng)作做個歸納?;蛟S,從這本散文集后,我在繼續(xù)公安題材作品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會跳出這個行業(yè),寫寫更多公安題材以外的作品。
書稿整理完后,我一直在為給這本書起一個名字發(fā)愁。去年春節(jié)的時候,我回到豫北平原我出生的村莊。一天下午,我沿著村莊的道路走到空曠的麥田,平原的視野無比開闊,村口不遠處有一片集中埋葬的墳地,墓碑上的很多名字我都熟悉,他們曾經都是生活在村莊里的人。我站在遠處,看著一個個墓碑,仿佛看到一個個曾經活著的人,忽然覺得,人和生活在原野之上的莊稼一樣,都是大地的一棵草木,萬分渺小,終歸都要歸入塵土。于是便有了現在的書名《原野之上》。
人只有站在空曠的原野之上,才能感到天地遼闊、大地深遠,自己多么微不足道。
五、文摘
摘自《原野之上》
原野之上,一壟壟莊稼長勢正旺,一滴滴汗水從母親臉上滴落。大地以這樣的方式接納勞動人民的付出,莊稼從母親的汗水中汲取營養(yǎng),就像子女們小時候從母親的乳房中汲取奶汁,這是我們成長過程不惑或缺的養(yǎng)分。
女人如男人一樣在土地上勞作,這是鄉(xiāng)村女人的宿命,上一代如此,這一代如此,如不無法實現跨越,下一代一樣如此。母親如父親一樣,在麥收的季節(jié),使出全部力氣,將一袋糧食扛在肩膀上,一步步挪向糧倉。糧倉裝滿了一年的收獲,也裝滿了一家人的油鹽醬醋和來年的希望。
在平原大地上的豫北,但凡有泥土的地方,都被賦予了孕育莊稼或是瓜果蔬菜重要使命,人們將荒草拔去,用犁耙將泥土耕耘疏松,然后種下一粒粒糧食或是蔬菜的種子。在母親看來,在這世界之上,再也沒有什么事物的忠誠能與土地相提并論,它會認真記住農民對它的每一份付出,并以數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回報反哺人類。種下一粒麥子,回報一個麥穗,種下一粒玉米,結出一個玉米棒子,種下一粒瓜果的種子,還給人類一個繁茂的果樹或是一棵瓜果連綿的藤蔓。如果把世界看作一個人體,土地就是孕育生命的子宮,一粒粒種子在這里孕育,發(fā)芽、成長、開花、結果,哺育千千萬萬帶有頑強生命力的植物。土地是農民的命根,這也是千千萬萬如母親一樣的勞動者,如此珍惜土地的原因。
母親將所有的付出耕耘在大地之上,也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大地之上。她無比熱愛生存的這片土地,無數個日出之前,她推開那扇木門,走向黑暗中的原野,露水打濕她的褲腳和頭發(fā);無數個日落之后,她從濃密的莊稼地里爬出來,身體已極盡疲憊,青草的汁液在手掌的紋理之中根深蒂固,無論如何清洗,都無法褪去液漬的頑固。她深刻知道農民勞作的辛苦,用盡一切力量想讓作為子女的我們離開農村,過上城里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