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仁:頤和路的懷念

2013年05月24日 09時17分 

  雨滴在窗玻璃上流淌,像透明的小蟲子向下緩緩蠕動,留下一行蜿蜒的水跡。窗外,聳立著一棵高大的廣玉蘭,幾株墨綠的雪松,花圃里搖曳著、微笑著三五叢含露的薔薇們。

  樓前就是安靜的頤和路。秋雨灑在稠密、闊大的梧桐葉上,滴落出淅淅瀝瀝的、輕輕的沙沙聲。

  我倚窗觀望,見磚墻外東鄰落地窗前坐著一個少女,探伸出細長的脖子,彈奏著李斯特的鋼琴曲《愛之夢》。美妙的琴聲穿過雨絲,越過爬滿綠藤的圍墻,滲入房間,流進我的心田。我凝神諦聽良久,舍不得離開。但暗中窺視,終屬非禮,便自覺挪開身子,坐進沙發(fā),捧讀起俄文版《普希金文集》。就在那被雨水淋濕了的鋼琴聲伴奏下,我沉醉于俄羅斯詩歌之父的“愛之夢”——《致凱恩》中那纏綿悱惻、充滿夢幻的詩句:“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你,/猶如曇花一現(xiàn)的幻影,/猶如純潔、美麗的精靈……”

  那年,我21歲,對文學、愛情、未來,充滿模糊的憧憬。

  那幕在雨絲飄灑中伴著琴聲誦詩的情景,長留在我記憶之中。屈指算來,那幅畫面,那個瞬間,已是五十一年前的往事了。

  二

  我所居住的那幢青磚小樓,位于頤和路中段偏西的南側(cè)。進門是一大片水泥地,樓后有花園。園中花木扶疏,芳草鮮美;石榴紅,葡萄紫,玉蘭白,桂樹金黃。

  那幢花園洋房共三層:一樓是華東軍區(qū)雷達學校政委、校長辦公的地方,二層是蘇聯(lián)專家的工作室、會客室,三樓則是我的翻譯室、盥洗室、臥室。

  每天下了班,政委、校長各自回家,蘇聯(lián)專家前往不遠處的寓所AB大樓。把鐵柵門關上,整幢獨門獨院的洋樓,連同樓后的花園,就全屬我一個人獨享。

  那時年輕,既沒有愛情、友情的干擾,更無家事、雜事的牽累,我全部業(yè)余時間都可用來埋頭讀書。我從新街口新華書店買來大批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選集,從路東圓盤處南京圖書館分館借來一摞摞古籍經(jīng)典,還從中山東路中蘇友協(xié)圖書館借來了原文版的高爾基的《我的大學》、尼古拉耶娃的《收獲》、巴甫連柯的《幸?!?、潘諾娃的《旅伴》、波列伏依的《為祖國服務》、阿札耶夫的《遠離莫斯科的地方》、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wèi)軍》、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每次我把一捆捆買來的、借來的書籍,緊綁在自行車后座上或斜掛在車把上,大汗淋漓地運到頤和路那幢小樓,喂我那饑渴的腦袋,心情是多么激動。我像一頭野牛闖進了菜園,貪婪地吞食到手的一切讀物。我在那樓里住了4年時間。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如癡如醉地閱讀,使我體驗了人間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認識到文學是真、善、美的搖籃,假、惡、丑的墳墓,決心用堅毅和自律去實踐我理解的美德、仁愛、誠實、責任、理想所包蘊的內(nèi)涵,自覺抵拒卑劣、邪惡、腐朽、頹廢、貪欲的浸染。數(shù)以百計的經(jīng)典作品,像清泉一樣,熏陶著、漱洗著、蕩滌著我那不潔的靈魂。

  那條頤和路,位于山西路和西康路之間,兩側(cè)栽植著繁茂的梧桐樹。據(jù)書上記載,那些法國梧桐是由當時東南大學教授常家惠奉命從巴黎郊野購回的。沿路碧綠的濃蔭,覆蓋著近百幢風格迥異、各具個性的西式建筑。一到夏天,繁密的枝葉編織成一條翡翠色的長廊,行走其間,涼爽宜人。

  清早,你獨自在這兒晨練,只聽見鳥聲、風吹樹葉聲,聞不到人聲。黃昏你沐浴著西照的晚霞散步,或夜晚踩著被月光篩碎的葉影蹓跶,不時會呼吸到從院墻內(nèi)逸出的梔子花、丁香花的芳馨。

  如此幽寂的街道,實乃城中的綠洲,遠離塵囂的桃源,我美麗的精神家園。生活在這里,你怎能不心曠神怡,遐想連翩?

  雨滴在窗玻璃上流淌,像透明的小蟲子向下緩緩蠕動,留下一行蜿蜒的水跡。窗外,聳立著一棵高大的廣玉蘭,幾株墨綠的雪松,花圃里搖曳著、微笑著三五叢含露的薔薇們。

  樓前就是安靜的頤和路。秋雨灑在稠密、闊大的梧桐葉上,滴落出淅淅瀝瀝的、輕輕的沙沙聲。

  我倚窗觀望,見磚墻外東鄰落地窗前坐著一個少女,探伸出細長的脖子,彈奏著李斯特的鋼琴曲《愛之夢》。美妙的琴聲穿過雨絲,越過爬滿綠藤的圍墻,滲入房間,流進我的心田。我凝神諦聽良久,舍不得離開。但暗中窺視,終屬非禮,便自覺挪開身子,坐進沙發(fā),捧讀起俄文版《普希金文集》。就在那被雨水淋濕了的鋼琴聲伴奏下,我沉醉于俄羅斯詩歌之父的“愛之夢”——《致凱恩》中那纏綿悱惻、充滿夢幻的詩句:“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你,/猶如曇花一現(xiàn)的幻影,/猶如純潔、美麗的精靈……”

  那年,我21歲,對文學、愛情、未來,充滿模糊的憧憬。

  那幕在雨絲飄灑中伴著琴聲誦詩的情景,長留在我記憶之中。屈指算來,那幅畫面,那個瞬間,已是五十一年前的往事了。

  二

  我所居住的那幢青磚小樓,位于頤和路中段偏西的南側(cè)。進門是一大片水泥地,樓后有花園。園中花木扶疏,芳草鮮美;石榴紅,葡萄紫,玉蘭白,桂樹金黃。

  那幢花園洋房共三層:一樓是華東軍區(qū)雷達學校政委、校長辦公的地方,二層是蘇聯(lián)專家的工作室、會客室,三樓則是我的翻譯室、盥洗室、臥室。

  每天下了班,政委、校長各自回家,蘇聯(lián)專家前往不遠處的寓所AB大樓。把鐵柵門關上,整幢獨門獨院的洋樓,連同樓后的花園,就全屬我一個人獨享。

  那時年輕,既沒有愛情、友情的干擾,更無家事、雜事的牽累,我全部業(yè)余時間都可用來埋頭讀書。我從新街口新華書店買來大批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選集,從路東圓盤處南京圖書館分館借來一摞摞古籍經(jīng)典,還從中山東路中蘇友協(xié)圖書館借來了原文版的高爾基的《我的大學》、尼古拉耶娃的《收獲》、巴甫連柯的《幸福》、潘諾娃的《旅伴》、波列伏依的《為祖國服務》、阿札耶夫的《遠離莫斯科的地方》、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wèi)軍》、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每次我把一捆捆買來的、借來的書籍,緊綁在自行車后座上或斜掛在車把上,大汗淋漓地運到頤和路那幢小樓,喂我那饑渴的腦袋,心情是多么激動。我像一頭野牛闖進了菜園,貪婪地吞食到手的一切讀物。我在那樓里住了4年時間。一千多個日日夜夜如癡如醉地閱讀,使我體驗了人間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認識到文學是真、善、美的搖籃,假、惡、丑的墳墓,決心用堅毅和自律去實踐我理解的美德、仁愛、誠實、責任、理想所包蘊的內(nèi)涵,自覺抵拒卑劣、邪惡、腐朽、頹廢、貪欲的浸染。數(shù)以百計的經(jīng)典作品,像清泉一樣,熏陶著、漱洗著、蕩滌著我那不潔的靈魂。

  那條頤和路,位于山西路和西康路之間,兩側(cè)栽植著繁茂的梧桐樹。據(jù)書上記載,那些法國梧桐是由當時東南大學教授常家惠奉命從巴黎郊野購回的。沿路碧綠的濃蔭,覆蓋著近百幢風格迥異、各具個性的西式建筑。一到夏天,繁密的枝葉編織成一條翡翠色的長廊,行走其間,涼爽宜人。

  清早,你獨自在這兒晨練,只聽見鳥聲、風吹樹葉聲,聞不到人聲。黃昏你沐浴著西照的晚霞散步,或夜晚踩著被月光篩碎的葉影蹓跶,不時會呼吸到從院墻內(nèi)逸出的梔子花、丁香花的芳馨。

  如此幽寂的街道,實乃城中的綠洲,遠離塵囂的桃源,我美麗的精神家園。生活在這里,你怎能不心曠神怡,遐想連翩?

文章來源: 責任編輯:陳進 【打印文章】 【發(fā)表評論】

主辦單位: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

版權(quán)所有 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

蘇ICP備09046791